記者5日從生態環境部網站了解到,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批復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這意味著該工程生態環保設計及建設管理理念獲國家層面認可。據工程相關單位介紹,目前,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上報國家發改委,有望于近期通過審批。工程建設指揮部正積極開展開工建設各項準備工作,整體工程有望于2018年底全面開啟,建設工期約60個月。
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節水供水水利工程之一,工程輸水線路總長113.1千米,總投資約338億元,是廣東省歷史上投資額最大、輸水線路最長、受水區域最廣的水資源調配工程。
該工程項目任務是從西江水系向珠江三角洲東部地區供水,其從位于佛山市順德區的西江干流鯉魚洲取水,輸水線路經鯉魚洲、高新沙、羅田三級泵站加壓,輸水至廣州市南沙區規劃高新沙水庫(新建)、東莞松木山水庫、深圳羅田水庫和公明水庫。
廣東省供水工程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該工程,旨在解決深圳、東莞、廣州南沙等地發展缺水問題的同時,有效改變目前受水區單一供水格局,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性和應急保障能力,對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工程試驗段項目已于2017年10月31日在深圳市光明區破土動工。此次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獲批,為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
“珠三角工程輸水線路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為了實現‘少征地、少拆遷、少擾民’的目標,打造新時代生態智慧水利工程,該工程采用深埋盾構的方式,在縱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建造。”工程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珠三角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在水資源、水環境、陸生生態、水生生態及其他環境保護方面制定了嚴密措施,在水環境風險控制方面做了重點防范,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