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重要用水指標連續15年呈下降態勢、全省總用水量也較上年繼續減少……7月1日,省水利廳發布2018年《廣東省水資源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1997年至2018年的22年間,全省用水效率明顯提高,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萬元GDP用水量從555立方米下降到62立方米,下降了88.8%;而在廣東GDP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反映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的廣東人均綜合用水量、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三大重要用水指標,連續15年呈下降態勢,節水工作成效明顯。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最多
據水利專家介紹,從1997年開展水資源公報編制以來的22年間,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全省總用水量總體變化平穩,從1997年的439.5億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421.0億立方米,下降了4.2%。其中1997年—2010年間呈緩慢上升趨勢,2010年后總用水量有所下降,其中農業用水逐漸減少,工業用水量則呈現先增后降態勢,生活用水量明顯增長。
數據顯示,2010年—2018年,廣東省GDP由4.54萬億元增長到9.73萬億元,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利用量不增反減,總用水量由469.0億立方米降低至421.0億立方米,減少10.2%,“這得益于用水效率特別是工業用水效率明顯提高,用水結構不斷優化。”專家指出。
此外,22年間,廣東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390立方米下降到29立方米,下降了92.5%,在三大用水指標中降幅最大。
總用水量較上年減少12.5億立方米
《公報》顯示,與2017年比,2018年全省總用水量減少12.5億立方米,減幅為2.9%。其中,農業用水減少6.1億立方米,減幅2.8%;工業用水減少7.6億立方米,減幅7.1%;生活用水增加1.1億立方米,增幅1.1%。其中,工業用水量減幅較大的地區為陽江、肇慶、云浮、揭陽、潮州和韶關市。
專家指出,2018年全省總用水量比2017年減少12.5億立方米,在廣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用水總量仍較上年同比下降,主要原因一是農業節水改造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加上農業用水面積減少導致農業用水量減少。二是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強化節水減少了工業用水量。隨著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節水優先”方針的深入推進,各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淘汰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嚴重、高耗能生產的工藝,從而提高了工業用水效率。
珠三角9市用水量占全省過半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用水結構相差較大。《公報》顯示,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其工業和生活用水比重相對較高,農業用水則較低。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深圳、東莞、廣州、珠海4市的農業用水量占全市總用水量比重均小于20%。珠江三角洲流域由于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經濟總量大,除農業用水量外,各類用水量均高居各流域首位。
《公報》還首次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內的城市用水情況。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內9市(即珠三角9市)總用水量221.1億立方米,占全省總用水量的52.5%。其中,工業用水79.2億立方米,占全省工業總用水量的79.7%;生活用水67.4億立方米,占全省生活總用水量的66.1%。
西江韓江等水質優良比超八成
2018年,廣東繼續推進水資源保護工作。《公報》顯示,在監測評價總長度為12356公里河流中,Ⅰ至Ⅲ類(優良)水質河長占79.4%;西江、韓江、粵西諸河、北江水系的水質較好,其Ⅰ至Ⅲ類水質河長比率均超過80%。在監測評價的290座水庫中,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水庫255座,占87.9%。
我省水利專家分析指出,廣東水資源質量總體保持穩定,接下來需要繼續“治差水,保好水”,大力深入實施河長制湖長制,以此進一步壓實河流湖庫的管理和保護責任,讓河流湖庫休養生息,讓水資源質量、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