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重要用水指標連續16年呈下降態勢、全省用水總量也較上年繼續減少……7月28日,省水利廳發布2019年《廣東省水資源公報》。公報顯示,1997年至2019年的23年間,全省用水效率明顯提高,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萬元GDP用水量從555立方米下降到57立方米,下降了89.7%;在廣東GDP多年保持中高速增長并于2019年突破10萬億元的同時,反映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的廣東人均綜合用水量、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等三大重要用水指標,連續16年呈下降態勢,節水工作成效明顯。
用水結構不斷優化
省水利廳水資源專家黃芳介紹,從1997年開展水資源公報編制以來的23年間,通過大數據分析顯示,全省用水量總體變化平穩,從1997年的439.5億立方米下降到2019年的412.3億立方米,下降了6.2%。其中1997年—2010年間呈緩慢上升趨勢,2010年后用水總量有所下降,其中農業用水逐漸減少,工業用水量則呈現先增后降態勢,生活用水明顯增長。
數據顯示,2010年—2019年,廣東省GDP由4.54萬億元增長到10.76萬億元,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利用量不增反減,用水總量由469.0億立方米降低至412.3億立方米,減少12.0%,“這得益于用水效率特別是工業用水效率明顯提高,用水結構不斷優化。”專家指出。
此外,23年間,廣東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390立方米下降到27立方米,下降了93.2%,在三大用水指標中降幅最大。
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介紹,23年來廣東節水取得明顯成效,一方面由于廣東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一些高耗水、低產值企業遭淘汰或轉型升級,加上節水新技術的應用,致使企業用水效率不斷提高。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斷強化節水管理,重復用水率持續提升,水資源循環利用取得明顯成效。火電、鋼鐵、紡織、造紙、石化和化工等重點用水行業積極開展節水型企業建設,經對標摸查統計,全省上述高耗水行業節水型企業建成率達92%。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量39.55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重復用水量為147.10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5%,重復用水率提高到78.8%。
另一方面,廣東自2011年率先在全國全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來,嚴格“三條紅線”(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管理,省、市、縣層層開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壓實節水責任。
去年底,經省政府同意,《廣東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形成“廣東節水九條”。方案提出,2022年底前,30%以上縣級行政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全省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降低35%以上,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降低29%以上等目標。
9市用水量占全省過半
與2018年比,2019年全省用水總量減少8.6億立方米,減幅為2.1%。其中,農業用水減少5.7億立方米,減幅2.7%,減幅較大的是揭陽、韶關市;工業用水減少4.8億立方米,減幅4.9%,減幅較大的是茂名、揭陽市;生活用水增加1.5億立方米,增幅1.5%。
專家指出,隨著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節水優先”方針的深入推進,各地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淘汰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嚴重、高耗能生產工藝,從而提高了工業用水效率。
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用水結構相差較大。深圳、東莞、廣州、珠海4市的農業用水量占全市用水總量比重均小于20%。珠江三角洲流域由于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經濟總量大,除農業農村用水量外,各分類用水量高居各流域首位。2019年,珠三角9市總用水量219.7億立方米,占全省用水總量的53.3%。其中,工業用水76.6億立方米,占全省工業總用水量的81.0%;生活用水68.6億立方米,占全省生活總用水量的66.3%。
此外,廣東農業用水量占全省用水總量的一半以上,農業節水還有很大的挖潛空間。2019年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506,較上年提高,但目前普遍存在大水漫灌的粗放灌溉方式,農業節水倒逼機制還未有效形成。因此,未來應把農業節水作為節水重點,進一步加大節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