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廣東省教育廳消息,目前全省在校研究生13.62萬人,其中博士生1.94萬人,碩士生11.67萬人。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深度合作,聯合培養創新科技人才,有力地促進了科教和產教融合。
新世紀后廣東歷經兩次博士點、碩士點“大擴容”:2011年新增44個博士一級學科點和146個碩士一級學科點,創歷年紀錄;2018年21所高校新增47個博士點、115個碩士點,新增博士、碩士單位各1個,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目前,全省有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7個(高校16所),碩士學位授權單位30個(高校27所),排全國第8位;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39個,排全國第6位;碩士授權單位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53個,排全國第7位。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有專業博士學位點1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295個。三年前全省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首次超過學術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今年占比首次超過60%。
科教融合推動關鍵技術突破
目前,全省有研究生導師2.7萬人,其中博導0.76萬人,碩導1.94萬人。廣東以研究生聯合培養為紐帶,促成了校企協同創新新機制,近500名高校導師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3000多個,助力6家企業培育成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幫助企業提高生產總值達數億元。
早在2015年,廣東分別建立了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佛山、東莞、中山),后來又陸續協同廣東省科學院、東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發展中心建設聯合培養基地,省教育廳安排專項研究生招生指標引導省內高校與省實驗室、省科學院及高新企業主動對接。在這些基地的橋梁紐帶作用下,全省重點科研機構、高校、高新技術企業積極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構建廣東特色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機制。
企業實驗室就是教室,產業難題就是論文選題。如今越來越多高校與部分地市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省級實驗室聯合培養科學學位研究生,面向大灣區、國際打開辦學格局,為廣東制造業培養急需的高端人才。
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安寧說,華師正在大力推動“新師范”建設和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在前期協同粵東西北6所本科高校聯合培養教育碩士的基礎上,創設了國內首家教師教育學部和粵港澳大灣區教師教育學院,培養社會急需的卓越教師。暨南大學則以國際學院為平臺,建設“生物與醫藥”專業學位全英語教學專業,計劃今年啟動港澳臺僑及海外留學研究生招生,在日本、意大利等國家設立6個境外研究生培養基地或辦學點。
形成學位點動態調整機制
2015年,廣東制定《學位點動態調整實施方案》,明確鼓勵工科、農科等急需學科,適度控制相對飽和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序推動學位點動態調整。近年來,全省高校根據社會需求主動撤銷了54個學位點,新增了材料學等42個學位點,主動適應產業結構變化,圍繞產業需求設置科學,持續優化學位點布局。
“專業學位點數量保持穩步增長,對制造業的支撐力度顯著提升,特色基地建設成效愈加顯著。”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舉例,聯合培養研究生人均專利2件,薪酬一般為8000-12000元,超過50%留在所在地市,近100%留在大灣區。
該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加快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增強學科專業快速響應重大戰略需求的能力;引導高校通過學科專業結構的差異化調整,進一步建立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相匹配、優勢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實現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