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最高畝產可達700斤。”7月22日,位于廣州市南沙區東涌鎮大穩村的廣東國際漁業高科技園內,約14畝魚塘種稻試驗示范基地喜迎豐收。
水稻是廣東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700萬畝,糧食產量1280萬噸,但糧食自給率較低。另一方面,廣東水產養殖面積大,全省淡水養殖面積465萬畝。“從目前試驗示范來看,我們在魚塘上種植的10個水稻品種中,粵泰油占、黃廣油占這兩個品種在產量方面表現較好。”此次試驗示范的技術專家、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鐘旭華說。
今年春耕時節,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聯合開展魚塘種稻相關技術研究。談及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試驗示范的好處,鐘旭華認為,從理論上看,魚塘種稻兼備經濟、社會、生態多種效益:經濟收益體現在充分利用已有的田地與水資源,實現魚與水稻互利共生,從而降低肥料使用量,提高水稻產量;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能為保障糧食安全作出貢獻;生態效益體現在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尾水處理難題,如塘面的稻能吸收利用魚塘中的氮、磷等元素,水中的魚類可吃掉危害水稻健康的雜草,起到凈化水質、減少稻田養分流失作用。
“我們發現,通過魚養稻、稻養魚,成活率更高,生長速度也明顯加快。”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委副書記劉勝敏介紹,通常1兩重的澳洲淡水小龍蝦需要養殖3個半月,塘面種上水稻后,只要2個半月就到了1兩至1兩半。“如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試驗成功,將可一次性解決糧食增產、魚塘回填復耕、養殖尾水處理三大難題。”
據了解,當前魚塘種稻農業模式還存在種植成本高、養殖品種與養殖密度有待優化、機械化和智能化技術應用仍缺乏等諸多難題。鐘旭華表示,未來要通過關鍵技術攻關和集成配套,研發適宜于廣東的魚塘種稻優質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形成獨具廣東特色的魚塘種稻高產高效技術體系,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據悉,廣東提出今年晚季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市等珠三角9市開展擴大試點工作,計劃分兩年共增加15萬畝魚塘水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