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省林業局消息,為提升森林涵養水源能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筑廣東以森林生態系統為主體的生態安全屏障,“十四五”期間,廣東將規劃建設500萬畝高質量水源林。
據了解,2021年,韶關市完成高質量水源林建設11.79萬畝,實施森林撫育近30萬畝,采用“珍貴樹種+”的造林模式,打造出一批高質量水源林示范基地。如,2021年以來,韶關通過大力實施林相改造,在張九齡紀念公園重點改造了2600多畝桉樹林;2020—2022年,韶關始興縣共造林21718.5畝。
韶關一片片長勢良好、郁郁蔥蔥的水源林正是廣東大力推進高質量水源林建設的縮影。“十四五”期間,廣東規劃建設500萬畝高質量水源林,其中造林300萬畝、封山育林200萬畝,主要分布在全省主要河流干流、一級支流兩岸的第一重山山脊以內,大中型水庫與湖泊周邊1公里以內。建設內容主要是對宜林荒山進行造林,對疏殘林、松材線蟲發病林分、布局不合理的桉樹純林進行更新改造。2022年高質量水源林建設面積將達到101萬畝。
據了解,高質量水源林在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固碳減排等方面的生態功能突出,廣東在江河流域、大中型水庫集雨區和生態區位重要、敏感脆弱地區,科學推進林分改造,營建結構優、功能強、效益高的水源涵養林,對滿足人民群眾生活和生產用水的基本需求將產生積極影響。
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創新造林機制方面,我省將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列為涉農領域省對市縣考核事項,同時納入鄉村振興、河長制、林長制考核范圍;將高質量水源林建設任務納入國家重點造林計劃,并要求高質量水源林建設任務全部要落地上圖。目前已完成2021年造林結果上圖和2022年造林計劃上圖。
下一步,廣東提出要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結合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調查評估和落地上圖等工作科學安排造林用地,結合實際合理選擇水源林造林樹種、造林方式和種植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