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金融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十年,廣東金融業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擴大金融開放: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量穩居全國第一;全國首創本外幣一體化賬戶、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推動“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三大“金融通”范圍不斷擴展;綠色信貸和債券規模居全國首位……
當前,廣東正緊緊抓住“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站在更高平臺上,實現金融業改革開放更大的跨越。
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
在珠海橫琴,澳門居民江林(化名)通過澳門國際銀行提供的“大灣區直貸方案”辦理跨境抵押貸款,有近百個港澳家庭在該行辦理這項業務,在內地安置新家。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一年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金融成績單:吸引超700家金融類企業落戶,2022年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達82億元。這只是廣東金融創新一處縮影。不僅是珠海橫琴,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當地金融發展各具特色,改革動力不斷釋放,實體經濟得到進一步支撐。
十年來,自由貿易(FT)賬戶上線、外幣合一銀行結算賬戶體系試點、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跨境投資試點……一系列創新舉措走在全國前列,為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動能。
2014年12月3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廣東自貿區”)。
大時代有大擔當。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次年5月,《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發布;6月,廣東推出“灣區金融80條”,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蹄疾步穩。廣東緊緊抓住“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站在更高平臺上,實現金融業改革開放更大的跨越。
“我們無需逐筆提交單證材料,直接通過電子化渠道向銀行發起交易申請,10分鐘左右即可結算成功。跨境貿易結算效率大大提高,既減少了資金占用,又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一家電視制造企業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這是廣東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帶來的可喜變化,截至目前,該試點業務在廣東(不含深圳)累計結算11.5萬筆,金額破千億美元。
為便利企業跨境支付和投融資活動,更好服務三地經貿往來,人民銀行先后出臺多項貿易投資便利化舉措,簡化跨境結算流程,優化跨境投融資管理,本外幣合一資金池試點、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率先在大灣區落地。
來自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起,人民幣已成為大灣區第一大結算貨幣,累計結算量超21萬億元。
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看來,廣東在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方面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與較強的經濟基礎,做出了諸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改革、開放、創新方面都有著先行探索的積極意義。
綠色金融等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金秋時分,廣東仍綠意盎然。綠色銀行、氣候支行、綠色金融事業部、綠色金融創新、綠色債券、綠色票據……一批全國或者行業的“首家”“首單”在廣東涌現;“碳中和”債券規模、綠色信貸和債券規模不斷刷新紀錄。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廣東是如何將綠色金融打造成一張新名片的?
在綠色金融尚未走入大眾視野之際,廣州于2017年6月獲批設立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
大灣區建設日新月異,綠色金融發展動能澎湃。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綠色金融成為《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灣區金融80條”等金融文件中的關鍵字。在深圳,全國首個綠色金融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于2021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
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廣東在綠色金融發展上的優勢是能夠和港澳地區形成合力。2020年9月4日,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在廣州成立,粵、港、澳將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產業發展。
走進廣東惠州的平海發電廠,空氣中聞不到一絲異味。發電廠財務部副部長歐陽駕武介紹,公司選擇“碳市場履約”及“單位火力發電平均供電煤耗下降”兩個績效目標與票面利率掛鉤發行中期票據,不僅有效籌集到了3億元資金,還推動了公司可持續發展。這款在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下應運而生的創新金融工具,是廣東省首單可持續掛鉤債券,也是全國首單碳市場履約掛鉤的債券。
十年來,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在綠色金融標準、綠色金融產品、綠色債券等領域開創了多個國內“首個”“首單”。來自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顯示,廣東省綠色貸款余額從2017年末的3807億元上升至2021年底的1.43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從2017年末的49億元上升至2021年底的2200億。“碳中和”債券,綠色信貸和債券規模都居全國首位。
政策引領,繼續在綠色金融方面做足文章。今年7月,廣東印發《廣東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的實施方案》,力爭到2025年,全省設立綠色專營機構40家,信用類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較2020年翻兩番。
綠色金融只是廣東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亮點之一。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于海平表示,近年來,廣東穩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深化金融開放、綠色金融、科創金融、普惠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全力推動粵港澳三地金融互聯互通
9月23日,一則消息從粵港兩地聯合舉辦的“拓展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 活用債券融資助力大灣區發展”座談會上傳來。
“今年前8個月,香港‘點心債’發行額達歷年同期的高峰。”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宣布,作為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計價債券,“點心債”已成為內地企業境外融資的好工具。同時他還透露,內地投資者通過債券通“南向通”投資香港離岸債券出現增長趨勢。
得益于以“債券通”“深港通”“跨境理財通”等為代表的“金融通”的投資范圍不斷擴容,三地金融市場向更高水平的融合發展邁進。
2021年啟動試點的“跨境理財通”業務吸引個人投資者超3萬人,金額11.91億元;“三地通保通賠”累計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4.99萬輛次;跨境醫療險、大灣區專屬重疾險為10萬人提供風險保障超360億元……跨境金融服務產品實現多項全國首創,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加速形成。
近年來,廣東金融系統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助力灣區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支持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截至目前,廣東吸引177家港資、澳門資金融機構進駐,成為“全國第一個且唯一外資銀行地市全覆蓋”的省份;港澳資金融機構布局實現多個“首家”,包括首家外資期貨控股公司、首家澳門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首家港資消費金融公司、首家港資控股基金管理公司等;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東莞銀行、廣發證券、國信證券、平安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等機構在港澳及境外設立機構。
當前,廣東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扛起廣東擔當、展現廣東作為、再創廣東優勢。
“廣東應抓住‘雙區’建設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重大歷史機遇,全力推動粵港澳三地金融運行規則銜接、制度對接、市場互通,通過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創新,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持。”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建議。在他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已經初具規模。
【廣東金融改革開放成績單】
跨境貿易
●全國首創本外幣一體化賬戶、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等試點措施。截至2022年6月末,廣東(不含深圳,下同)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16.11萬億元人民幣,較2012年增長17.2倍。人民幣成粵港澳大灣區第一結算貨幣,結算量超21萬億元。
跨境投資
●全國首創“跨境理財通”,目前,個人投資者超3萬人,資金跨境匯劃11805筆,金額11.91億元;“深港通”“債券通”“基金通”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其中,“深港通”總成交額超47萬億元,年均增長94.5%。
跨境保障
●全國首創跨境車險,累計承保港澳跨境機動車輛4.99萬輛次;首個區域性重疾險落地,累計為10萬人提供風險保障超360億元。
綠色金融
●截至2021年底,廣東綠色信貸1.43萬億元,綠色債券規模2200億元,均居全國首位。創新碳排放權排污權抵質押貸款、綠色供應鏈融資等金融產品,發行國內首單綠色票據、“碳中和”債券。
雙向開放
●314家外資金融機構進駐廣東,其中港澳資金融機構180家。新設立國內首家港資消費金融公司、首家港資控股基金管理公司、首家全牌照港資控股證券公司、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