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燦的稻田里,無人收割機縱橫馳騁,不用農民彎腰收割,連收割機駕駛員也不需要……過去不敢想象的一幕,如今在佛山市高明區吉田村成為了現實。有北斗系統“撐腰”,這里擁有國內首個無人商用農場。“村民經過培訓后,坐在屋里動動手指就能指揮機械耕作。”吉田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志強說。
喜看稻菽千重浪,南粵沃野秋收忙。珠三角是我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領者”。晚稻收成季,在廣州、佛山、惠州、江門、肇慶等地,“機器換人”除了在工業智造領域不斷普及,也在珠三角農業生產一線悄然上演,正引領廣東農業逐漸走向“無人化時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在珠三角,無人收割機、無人駕駛插秧機、植保無人機……越來越多“黑科技”農機裝備走進田間地頭,智慧農業的“十八般武藝”在廣闊田野上大顯身手,為南粵大地糧食增產增收添新引擎,大灣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將拎得更穩、守得更牢。
種出“智慧田”
無人農場成為現實 8分鐘收割一畝稻
隨著物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跨界融合,現代化智慧農業應運而生,并不斷改變著農業生產原本模樣。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珠三角在新技術、新裝備應用上往往走在前列,在農業領域同樣如此。
在佛山吉田村的稻田上,只見收割機正在忙著收割晚稻。走近一看,收割機駕駛室里卻不見人影。“這是我們的無人收割機,8分鐘就可以收割一畝地。在我們園區,水稻的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操作。”鐘志強說。
作為國內首個無人商用農場,吉田智慧農業園區的奧秘,在于使用一批依靠北斗衛星實行無人駕駛的大型農機。種植戶還能通過云管控平臺掌握農田酸堿度、降雨量、溫度、風速等情況,做到“智慧種田”。
“過去看天,如今看屏。”智慧農業正在成為珠三角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好幫手”。
視線轉向江門臺山,高科技的賦能讓“智慧田”嶄露頭角。正值秋收季,被譽為“廣東第一田”的都斛鎮萬畝水稻高產示范區迎來開鐮收割的高峰期:大小收割機正在田間穿梭,收割、脫粒、運輸可謂一氣呵成。
作為數字鄉村省級試點鎮,臺山都斛鎮2019年引入“智慧農業”物聯網系統。自動采集害蟲圖像、誘捕害蟲、采集氣候信息、傳輸與分析數據……這套系統為農戶提供了智能、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都斛鎮的稻谷畝產量平均增加40—50公斤,每畝增收120—150元,全鎮水稻總產量提升至3060噸、年產值達1224萬元。
數十公里之外,江門新會區文發農業種植場也在試驗推進水稻生產智能化——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及團隊選擇該農場進行試驗,通過應用智能化、精準化的耕作管理技術,逐步實現耕種管收全環節無人作業的愿景。
“今年我們引進了無人駕駛插秧機、植保無人機,水稻耕種管理又快又好。”文發農業種植場負責人張永發介紹,借助數字分析技術,無人駕駛插秧機克服了人工插秧效率低、間距參差不齊的問題,植保無人機也把控了施肥、噴藥的精準用量,確保實現增產豐收。該農場還已投資60多萬元引入病蟲害全程監測智能系統,數字化感知、智能化管理、精準化作業等科學種植技術的應用,讓“無人農場”逐漸成為現實。
用好“新農具”
機械裝備為穩產增產提供硬核支撐
放眼珠三角,農業機械裝備也逐漸成為農田里的“主力軍”。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有了智能裝備這樣的“新農具”,既減輕了人工壓力,又帶來穩產增產。
“轟隆,轟隆……”伴隨著收割機馬力全開,東莞市清溪鎮大王山森林公園農耕景區的30畝稻田喜迎好“豐”景,通過機械作業方式確保顆粒歸倉。
“預計11月底能完成晚稻收割。”在廣州市從化區生態優質絲苗米產業園,大旺萊農機專業合作社總經理譚增偉說,今年產業園的畝產干谷預計達950斤,總產量同比去年增長約13%。盡管受疫情影響,但對于收割進度,他并沒有擔憂。
該合作社今年新購置了十幾臺收割機,收割機數量增加到了20多臺,一臺收割機一天可收割水稻25—60畝。“合作社已投入2000多萬元采購農業機械裝備設施,還培養了20多名農機手,收割機、拖拉機、植保無人機樣樣都會。”譚增偉說。
數據顯示,在廣州,今年全市晚稻機收率預計達99.1%,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2.86%;在江門,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正逐步向水稻生產智能化轉型升級;在肇慶,今年已投入水稻聯合收割機超過2100臺次,機收率達97%……
秋收,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展身手的時候。在珠三角各地,這類服務組織積極提供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在惠州市博羅縣,秋糧采收拉開序幕后,廣博大農民專業合作聯社理事長鐘慶云的手機便響個不停。她一邊接收來自全縣各地的收割服務需求,一邊要做好與農機手的溝通協調。“好在我們的農業機械都有衛星定位,通過手機或電腦可以隨時查看工作進度。”
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提升的背后,高標準農田建設升級,不僅守住了糧食生產紅線,更提升了產量和質量。
秋收時節,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矮陂村的農戶們駕駛著收割機輕松穿越田野,大規模機械化收割成為田間地頭一道亮麗秋景,這得益于今年初2萬畝的高標準農田改造,大大方便了機械化操作。
“時間一點沒耽誤,現在秋收已接近尾聲,馬上進行冬種,我們計劃大面積種植玉米。”看著眼前的農田機耕道便捷、灌溉水渠完善,惠州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潘靖新感到干勁十足。
良種配良法
撂荒土地變良田 成為豐收“新糧袋”
在珠三角各地,除了開展機械化收割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還通過撂荒地復耕復種和墾造水田等舉措,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來促進增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
10月底,畝產1000斤的“威整稻香1號”在肇慶喜獲豐收并發布上市。“威整鎮通過墾造水田項目整治了3000多畝地,我們承包了其中800多畝,種植‘威整稻香1號’。公司今年試種效果不錯,明年將擴大種植規模。”廣東華億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火森說。
可以說,通過撂荒地復耕復種和墾造水田,喚醒了“沉睡”的耕地資源。
今年以來,肇慶新增復耕復種2.88萬畝、累計復耕復種5.87萬畝,總復種率達90.73%。目前,肇慶預計全市冬種糧食面積12.79萬畝,同比增長0.08%,冬種蔬菜面積45.41萬畝,同比增長1.52%。
土地不撂荒,糧倉有保障,鄉村振興大有希望。
“最終結果,畝產719斤!”11月22日,在惠州市惠東縣鐵涌鎮河潭村,當惠州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種子部部長單澤林報出測產數據后,當地的農技人員和村民均為之感到振奮。
這是惠州首次在鹽堿撂荒地上實現水稻復種。“這塊地常年因海水倒灌導致土壤鹽分含量高,丟荒了30多年。”單澤林介紹,今年惠州農技人員聯合一家本地種植企業,租下了這里200畝撂荒地,引進了來自省農科院的7個耐鹽堿水稻新品種。
如今,試種結果令大家滿意。“我們將引進更好的水稻品種,指導企業提升耕種技術,讓荒地變良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單澤林說。
“長勢健壯、有效穗多、抗伏倒能力強,米粒外形細長、晶瑩剔透,米質優、飯香足、口感好。”在中山火炬開發區,看著正在收割測產的水稻,廣東新旺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小河贊不絕口,雖然今年晚造水稻生產在后期受臺風影響,但產量卻達每畝過千斤,遠高于去年。
豐收的喜悅,離不開該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實施的化肥減量增效“三新”配套項目。其集“新技術”、推廣“新產品”、應用新機具于一體,配套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稻控釋肥、無人機追肥等措施。如今,驗收結果顯示,示范基地水稻平均產量為561.5公斤/畝,比常規施肥對照區增產32.1%,增收節支546元/畝,成效明顯。
正是在良種、良法、良田、良機有機搭配下,珠三角各地增產增效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