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成群的白鷺在3000多畝的紅樹林中嬉戲,與倒映水中的綠林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綠美廣東生態文明美好畫卷。
婉轉的歌聲、鏗鏘的快板、貼心的問候……50多公里外,廉江市良垌鎮,“文明實踐大篷車”開進中塘鄉村旅游區,為群眾提供安全知識宣講、醫療衛生咨詢、社保政策解讀等多項便民志愿服務。粵西大地吹起一股文明新風。
連日來,“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佛山、茂名、湛江、潮州等地,見證全省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激活區域協調發展新活力,逐步擦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亮麗名片,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足。
壯大農村特色產業
讓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茂名,全國聞名的荔枝產區,荔枝栽培歷史超過2300年。眼前正是豐收時,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種植園內的古荔枝樹上,結了紅紅的果實,不時有成熟的荔枝從樹上掉落,園子里飄著淡淡荔枝香。
“園中現存500年以上樹齡的荔枝樹39棵,其中1000年以上的9棵,最老的一棵白糖罌荔枝樹樹齡1300多年。”高州市接待辦副主任、柏橋村駐村第一書記何霞介紹,該村是廣東省省級“一村一品”荔枝生產專業村,現荔枝種植面積約6800畝,整村發展鮮果加工、電商、文旅等產業,推動村民增收致富。
在距離柏橋村約50分鐘車程的廣藥王老吉廣東荔枝(茂名)產業園,一條生產線正在隆隆作響。一顆顆新鮮荔枝被運送到這里,經過去枝條、清洗、去殼去核、酶解滅酶等十多道工序后,會變成一箱箱荔枝飲料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茂名在努力做好荔枝種植和銷售的同時,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推動荔枝從“小特產”向“大產業”轉變,打造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荔枝產業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隨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在廣東深入實施,南粵大地涌現出越來越多像柏橋村這樣的特色產業村。
潮州鳳凰山,云霧繚繞,水汽充沛。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讓這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茶鄉”。這里出產的鳳凰單叢茶屬于烏龍茶系,因茶湯獨具“天然花香”,素有“茶中香水”美譽。
據統計,近三年鳳凰鎮年均接待游客超800萬人次,直接帶動就業上萬人,拉動產能超2億元;茶農人均涉茶年收入超3萬元,初步實現了“一片葉子帶富一方”的發展愿景。
在佛山禪城紫南村,昔日118棟閑置村屋,變身古樸雅致的特色民宿;村中池塘經過改造,成為大型水舞聲光秀的絢麗舞臺;一塊400畝的零散碎片化菜地,被打造成別具一格的農耕文化園。去年以來,該村數十項工程一路“狂飆”,文旅產業不斷“上新”。
“百千萬工程”進一步激發縣、鎮、村三級發展活力,推動鎮村同建同治同美,讓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不久前,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批準佛山市紫南文化旅游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我們將徹底改變單一依賴出租土地和物業的發展方式,以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推動文旅融合賦能產業振興,大力培育旅游+系列業態,形成文旅產業集群。”紫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潘柱升堅定地說。
扎根生態修復,深耕藍色糧倉
高質量發展“向海高歌”
水鳥振翅齊飛,水下魚蝦暢游,在湛江市金牛島紅樹林片區,眾多生物自在棲息。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僅剩13.6萬平方公里的紅樹林,且面積正在逐年遞減,但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
這背后,是湛江扎根紅樹林生態修復,打造綠美廣東新亮點的久久為功。近年來,湛江清退了領頭島紅樹林核心區養殖塘410.5公頃,異地增補核心區養殖塘714.7公頃,共管實驗區內養殖塘4575.96公頃。
如何將生態價值轉化成經濟價值,讓紅樹林變成“金樹林”?
“我們將紅樹林保護這件事,抓在手上,放在心里。”麻章區湖光鎮委書記黃志超介紹,當地以“最美紅樹林”為引擎,推動文旅產業發展,推動金牛島紅樹林科普基地建設,釋放紅樹林的生態教育價值和經濟效益。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是廣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歷時10個月,總投資3000萬元的“海威二號”智能養殖平臺完成建設并準備下水投產。湛江市深遠海養殖方陣再添新成員。
“看著它從一根根鋼管,一塊塊鋼板,變成如今這樣的重型養殖海工裝備,我非常激動。”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東戈欣喜地說。據介紹,與“海威一號”相比,“海威二號”單個養殖周期可收獲超100萬斤優質深遠海養殖魚類,養殖規模更大,智能化程度更高。
海洋,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也是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
伴隨著悠長的船笛,一艘客貨輪船緩緩駛離徐聞港泊位,載著旅客朝海南方向前行。一輛輛滿載新鮮果蔬的貨車也已“登船”,在一個多小時后,產自廣東的新鮮蔬果即將抵達海南,陸續送到海南人民的餐桌。
“徐聞港設計年吞吐能力為車輛320萬輛次,旅客1728萬人次。”徐聞港黨總支部書記、董事長張金虹介紹,瓊州海峽是國家經略南海的戰略通道,也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發展的咽喉要道,海南省90%以上的生活物資,1/3的客流量通過瓊州海峽運輸,這其中,徐聞港承擔了大部分運輸任務。
眼下,“徐聞與海南相向而行”已經成為溫暖的現實。
“瓊州海峽1小時生活圈已經形成,未來我們會打造半小時交通圈,加大與海南的人員及物品流動。”徐聞縣委書記羅紅霞介紹,當地以“廣東·海南(徐聞)特別合作區”為載體,主動對接,主動融入,高標準建設廣東對接服務海南自貿港的南門戶城市,全力打造湛江與海南聯動發展的先行區。
聚焦基層服務,保護非遺文化
綻放新時代精神文明之花
農藥殘留檢測、心理咨詢服務、防溺水知識普及……6月13日,廉江市良垌鎮中塘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帳篷林立、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這是廉江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的生動實踐。2018年以來,廉江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為抓手,整合黨建、統戰、教育、法律、農業、醫療衛生等資源,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利用集市、節會等群眾聚集的有利時機,把 “文明實踐大篷車”開到群眾身邊。
“截至目前,廉江累計開展‘文明實踐大篷車進基層’志愿服務活動80多場次,服務群眾3.6萬人次。”廉江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此過程中,通過當地“i志愿”系統注冊上崗6.45萬名志愿者,成為了服務群眾的主力軍。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的重要位置,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奮力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都交出優異答卷。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在潮州古城,超800年歷史的廣濟橋橫臥韓江水上,不少游客在橋上“沉浸式”體驗陶瓷、麥稈畫、潮繡、木雕、手拉壺等傳統非遺技藝。
“近年來,我們扎實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積極推動廣濟橋、廣濟門城樓兩處文物古跡的保育活化。”潮州市古城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鐘敏說,我們在廣濟橋上專門開辟非遺展示區,再現“橋市”獨特的潮文化魅力。
行至橋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嘉被“重重包圍”,她正在向游客展示潮州傳統的金漆木雕手藝。“我從16歲就開始學習木雕,在這里展示,有機會讓更多人接觸、了解我們傳統工藝的美,也能促進當地文化產業發展。”陳嘉說。
傳承與發揚非遺文化,正在成為當地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今年春節,潮州共有128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展演活動超70場,當地文化旅游市場客流量創下歷史同期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