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評審一次的國家教學成果獎公布了。7月25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全國共1998項成果獲獎。以完成單位第一作者為統計標準,廣東共有138個項目獲獎,其中一等獎14個、二等獎124個。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領域的最高獎,按照《教學成果獎勵條例》設立,每4年評審一次,特等獎需由國務院審批。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名單揭曉,從廣東的獲獎項目中可以窺見我省教育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基礎教育??
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在基礎教育領域,廣東61個項目獲獎,包括6個一等獎、55個二等獎。其中,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4個城市上榜。
廣州、深圳基礎教育實力雄厚,分別斬獲19個、27個獎項。其中,廣州獲1個一等獎、18個二等獎,深圳獲4個一等獎、23個二等獎,深圳的獲獎數量幾乎占了一半。
這是廣東基礎教育的一次“豐收”,而從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這張未來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的“晴雨表”中,我們也能清晰了解廣東基礎教育突圍攻堅的重點領域。
一條明顯的主線,就是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強調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其成果直接體現在對課程改革的探索上。
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深圳幼兒園從生命教育課程建設、中小學美術“整體育美”、幼兒園“全領域育心”等方面進行長期實踐探索,對育人方式進行變革與創新,在本次評選中獲得一等獎。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是廣東基礎教育龍頭學校,本次共有三個教學項目獲得二等獎,是我省獲獎數量最多的中學。“三個獲獎項目均來自對學校校本課程的提煉,是學校長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立足培養擔當志遠的時代新人,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強調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相結合,強調學科教學與實踐探索相結合。”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賀建表示。
一條主線之下,不難發現,成果還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著眼于國家戰略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合作的前沿陣地,學校扎根于此,研究成果更具廣東特色。深圳中學兩個獲獎成果從高中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和高中數學建模與數學探究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兩個方面進行探究,大力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利用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無疑是近年來一個顯著的發展趨勢。獲獎項目中,華南師范大學化學學院對中小學手持技術數字化化學創新實驗育人進行探索;廣州市海珠區實驗小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深圳市龍華區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對小學英語OMO智慧課堂的協同重構開展研究。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與上一次國家教學成果獎不同,今年涌現出一批深化教學評價方式變革的成果。如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的《聚焦學生發展的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監測研究與實踐》以及廣州市番禺區教育局的《以綜合評價1+3s模式牽引縣域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創新》等項目,均在教學評價方式上做出有益探索。
職業教育??
大多與企業共同合作完成
在職業教育領域,廣東共獲得一等獎6項、二等獎40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現更名為深圳職業技術大學)共獲得8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成為獲獎最多的學校。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獲得6項,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獲得5項,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獲得4項,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獲得3項。
從獲獎項目內容來看,主要集中在思政教育、產教融合、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等領域。從完成單位來看,多為學校與相關企業共同合作完成。
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完成的《思政引領下的護理專業“醫—防—養”貫通培養課程模式的創設與實踐》,構建了“全生命周期”課程門類與貫通式課程內容,解決傳統護理教學中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脫節的問題。
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和應用,產教融合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優勢。身處信息技術產業發達的深圳,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全國高職首家微電子學院,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深圳市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通產教科三方力量,共同探索產業急需人才培養路徑。該校項目《產教科深融互助、聯產承包破解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卡脖子”難題的探索與實踐》獲得一等獎。
作為校企合作的重要產物,產業學院的興旺發展為產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徑。2019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揭牌成立,雙方共同完成的《深職院—比亞迪共建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培養新生態的探索與實踐》獲得本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立足當地特色產業培養針對性人才,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也能解決產業的人才需求問題。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基于順德市家具產業,聯合行業協會與相關企業共同完成的《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家具專業人才培養順德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獲二等獎,該項目有針對性地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高等教育??
中大獲得8個二等獎
廣東共11所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領域獲獎,共斬獲2個一等獎、29個二等獎。
中山大學獲獎數量最多,共8個項目獲獎,均為二等獎。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各有5個項目獲獎,華南師范大學有4個項目獲獎,南方醫科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各有2個項目獲獎,深圳大學、汕頭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廣州大學和廣州醫科大學各有1個項目獲獎。
獲獎項目集中關注學科交叉融合、思政教育、卓越人才培養、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信息化教學等領域。
當前,廣東高校積極探索推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本次獲獎的項目中,“交叉”“融合”“卓越”“復合型”“創新型”“高層次”等人才培養工作“關鍵詞”頻頻出現。
南方醫科大學獲一等獎的《40年堅守與創新:醫理工交叉 基礎臨床融合 現代臨床應用解剖學育人實踐》、暨南大學的《國際標準 灣區實踐:“5A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探索》、華南農業大學的《現代農業工程人才雙向驅動“六融合”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等項目,都聚焦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回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廣東高校此次獲獎的不少項目聚焦思政課建設,包括暨南大學的《新時代港澳臺僑學生“兩融三浸”型國情教育模式創新與實踐》、汕頭大學的《善用社會大課堂,巧手仁心育英才:以勞動教育賦能“五育融合”育人新模式》等。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其中,精準培育符合農業產業需求的“新農人”,服務鄉村振興主戰場,高校責任重大。
中山大學教授保繼剛領銜的項目《面向新時代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旅游人才創新創業培養體系》獲得二等獎。保繼剛發起“阿者科計劃”,將“旅游吸引物權”理論應用于實踐,提升了旅游人才培養質量。華南農業大學的《精準招生 靶向培養 溯源質控:助力鄉村振興的農業碩士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獲得二等獎。華農對接產業鏈實行專業學位專項制改革,開設校企合作創新班,培養符合“三農”行業需求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