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年鋪路搭橋,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支持青年在創新創業的奮斗人生中出彩圓夢。
作為全國第一用工大省,廣東肩負著強化培養人才、教育人才、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責任擔當。
當前,廣東全省上下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堅持“制造業當家”,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
面對“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廣東創新提出建設“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打通青年就業“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廣東不斷深化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改革,通過推動技能人才大發展,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助力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934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7萬人,占比34%。
打造63條技能生態鏈
破解“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結構性矛盾
“產業發展需求加大,技能型人才缺口長期存在。制造業面臨技能型人才占比較低、結構性短缺、青年擇業意愿不強等多重挑戰。”深圳市泰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直言,產業技術人才難招。
隨著廣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技術、新業態快速涌現,出現“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如何破解人才培養與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技能青年蘇文華用自身的改變,給出了答案。在“機器換人”的浪潮中,蘇文華并沒有因此“丟掉飯碗”。他掌握機械技能,從普工轉為技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找到一個安穩的“新支點”。
在蘇文華背后,支撐他轉型的是廣東“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對接。
今年,廣東省開展“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對接活動。省人社廳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崗位+培養”學徒就業新形式,幫助青年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破解結構性矛盾。
“以‘人才鏈’賦能‘產業鏈’,為產業鏈現代化釋放新動能。”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杜敏琪介紹,廣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瞄準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積極打造63條“產教評”技能生態鏈,著力構筑產業人才“蓄水池”。
過去,“以培訓促進就業”并不鮮見,但培訓主要服務于技能提升,難與就業直接掛鉤。廣東依托學徒培養計劃——“崗位+培養”,技能生態鏈龍頭企業、生態企業將拿出10.31萬個崗位,面向應往屆畢業生開展學徒培養和技能培養,讓企業真正、提前參與到產業人才的教學、實訓等培育環節,讓青年群體直通優質就業崗位。
“技能生態鏈能獲取到更廣泛、實時的用工需求,有助于我們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廣東省城市技師學院數字信息技術學院院長文敬德表示。
“引入學徒培養計劃后,學生加深了與企業間的了解,也獲得了更多成長晉升的機會。”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助理尹慶玲說,學生學徒的留存率較一般的校園招聘有接近50%的提升,促進了人才高質量的育、選、留、用。
政府、院校、企業“1+1+1>3”的協同發展成效顯著,為廣東“制造業當家”激活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一池春水”。
拓寬就業渠道
技能就業引領新經濟
有技能、好就業。技能成才前路廣闊,建功立業正逢其時。
近年來國家全面推行終生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持續完善培訓補貼政策,通過培訓提升技能,實現就業增收。
廣東圍繞產業導向和更高質量就業目標,不斷推動技能人才教育工作,打造現代技工教育體系。全省現有148所技工院校,實現21個地級以上市技師學院全覆蓋;在校生65萬人,占全國的1/7;技工院校招生人數、教研成果、技能競賽、就業率等九項主要指標均居全國第一。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已達1934萬人。充足的高技能人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00后”吳延航憑借技能拿到了offer,成為技術部整車品質科的一名設備保全員。在技工院校的積累,讓他很快進入了狀態。他常常思考,怎樣才能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在工作有所建樹。入職半年,他就聯手同事研究了一個不小的課題,成功為科室削減損耗16%,獲得公司嘉獎。
對于未來,吳延航充滿期待:“我們是先進制造業的最強后備軍。未來,我會繼續提高技能水平,為汽車強國夢貢獻力量。”
事實上,新職業技能人才培訓并不局限于學校。廣東率先啟動了“新職業促進就業”行動,為廣大技能青年解讀“新工匠”人才培養與評價模式,呼吁青年人積極投身大灣區新職業領域就業創業,為廣東戰略性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在廣東,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員、信息通信網絡運行管理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互聯網營銷師、連鎖經營管理師、電子商務師……一批新職業技能人才先后在廣東“領證”成功。
新職業、新工匠因新經濟產生,也將成為刺激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新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提升工程”是廣東在新經濟周期下,針對穩就業、穩發展嘗試作出的回答。
從傳承傳統之美的能工巧匠到創造智能制造新工藝的技術能人,新時代追夢人“玩轉”手里的焊槍、刻刀、鍵盤,立足崗位、苦練本領,努力成為行業骨干。
他們活躍在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和技術攻關一線,成為引領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