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群眾祭掃、踏青等活動增多,廣東也進入了森林火災防范的關鍵時期。作為林業大省,廣東省森林防滅火工作點多、線長、面廣、量大,加上林區施工作業、樹線矛盾等問題增多,防滅火形勢嚴峻復雜。
為應對潛在森林火災風險,廣東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科技信息化如何助力森林防滅火工作?
從“經驗防火”到“科技防火”,森林防滅火技術支撐被應用到廣東多地。
廣州市花都區通過“花都應急”手機APP,貫通區、鎮、村三級應急指揮平臺和視頻會議調度系統,實景可視指揮和實時電子記錄的區應急指揮中心等,有效應對極端高溫天氣多、森林資源蓄積量多、旅游景點多、野外人為活動多、林邊工廠企業多、民事用火多的“六多”挑戰。
極軌、靜止等14顆衛星5—10分鐘可對全省范圍進行一次性掃描,全面監測森林資源;634個森林火險綜合因子監測站,依托溫度、濕度、降雨量、風速、風向以及可燃物物候因子等監測數據,對全省森林火險進行分析研判……一項項“高科技”功能,匯聚在省應急管理廳的廣東森林防滅火指揮調度系統,展現著森林防滅火的預警監測綜合管控能力。
以森林資源數據為基礎,整合全省森林火災隱患排查、氣象、隊伍、基礎設施等數據資源,廣東省森林防滅火指揮調度系統形成了全省“防滅火一張圖”。當發生森林火災時,依靠這張“圖”,便能為指揮決策提供精準、快速、智能的技術支撐服務,助力實現森林火情“打早打小打了”。
在灣仔加林山,森林消防員們正在有序進行“以水滅火”操作;空中,一架直升機精準鎖定“目標”,巨大水幕從吊桶中傾瀉而下,與地面消防員形成立體滅火體系……這是珠海市香洲區應急管理局開展的一次森林滅火演示。
與傳統的背水帶、抬水泵的方式相比,使用消防管網進行撲救,消防員們可“輕裝上陣”,到達起火區域后,就近取用各類消防器材,開啟附近的消防栓進行撲救。香洲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郭南平介紹,該區在轄區主要山體建設了“引水上山”工程,構建了森林消防通道和消防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