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為全面深入報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就,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美好前景,6月11日至6月18日,中宣部港澳臺新聞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機遇灣區”主題采訪活動,期間20多家中央媒體、廣東媒體和港澳媒體的上百名記者將走進大灣區,探訪重大合作平臺,多角度全方位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香港澳門發展的獨特優勢、粵港澳三地合作的生機活力。
大灣區展現勃勃生機
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全國七連冠
6月11日上午,“機遇灣區”廣東主題采訪活動情況介紹會在廣州舉行,拉開了此次主題采訪活動的序幕。介紹會上,中宣部港澳臺新聞局副局長徐磊介紹了本次采訪背景及總體情況。廣東省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新進展成效,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以及橫琴執委會、前海管理局、省南沙辦、河套發展署等有關負責同志介紹了各自領域發展情況。
據介紹,經過5年的努力,大灣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浉郯拇鬄硡^的經濟總量從2018年的10.8萬億元,到2023年突破14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9的經濟總量,高質量發展潛力和動能不斷釋放,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推動科技產業互促雙強,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推動創新資源高效集聚。“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居全球第二,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灣區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交通樞紐功能不斷提升。支撐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骨骼更強壯、血脈更暢通、根基更堅實,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順利建成,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推進,基本實現了大灣區主要城市間的一小時通達。
著力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大灣區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營商環境不斷優化。108項高頻的政務服務實現粵港跨境通辦,創新建立粵港在線身份互認體系。今年1~5月,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1000萬人次,港澳居民北上熱度高企,2023年約有5300萬人次,香港居民北上消費“雙向奔赴”已經成為生活新常態。
加快建設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空間不斷拓展。針對4個重大合作平臺各有側重的功能定位,著力推進自主創新規則實踐,重大合作平臺的引領示范作用不斷增強,為大灣區建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聚焦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據透露,下一步廣東將把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攜手港澳打造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大灣區。廣東將聚焦以下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強化發展戰略協同聯動。圍繞鞏固香港金融、航運、商貿等中心地位以及支持澳門打造世界旅游休閑中心,聚焦跨境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合作、產業體系共建、民生深度融合等重點領域,積極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和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更好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二是強化科技產業互促雙強。廣東將加快建立與港澳及國際有效對接的科研管理制度,持續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水平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共建共用共享,聚焦前沿優勢領域新建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聯合港澳推動科研攻關取得更大進展。
三是強化全方位互聯互通。廣東將攜手港澳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加快推進跨珠江口通道建設,不斷提升大灣區內外聯通能力。加快打通大灣區各類要素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提升人員車輛往來、貨物通關、資金跨境、數據安全傳輸等便利化水平。
四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廣東將堅定不移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穩步推進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拓展,聯動港澳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競爭,加快構建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五是強化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廣東將充分發揮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作用,聯合港澳因地制宜培育各平臺主導優勢領域,持續強化制度創新與規則試驗,積極推動與港澳公共服務體系銜接,“以點帶面”引領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
打造4大產業創新高地
全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在介紹中透露,廣東正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賽道、打造發展新動能,著力打造4大產業創新高地,全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全省按照打造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部署,推動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支柱產業,廣東從汽車第一大省成長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大省。
省科技廳副廳長梁勤儒表示,全省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居全國首位,有力支撐電子信息集群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穩步發展。在產業培育方面,廣東加快把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打造成新的萬億元級、5000億元級產業集群。
據省工信廳副廳長陳磊透露,2023年廣東省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創出18年、6年來年度最快增速。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由藍圖規劃變成現實,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6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19家廣東企業進入2023年世界500強,其中制造業企業10家,累計培育190家國家級、37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