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正式揭曉,廣東共有53項牽頭或參與合作完成的成果獲獎,其中牽頭14項、參與39項。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年是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后,時隔三年再度頒發國家科學技術獎,共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8項、二等獎54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3項、一等獎16項、二等獎120項。
國家科學技術獎被認為是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的“晴雨表”和鼓勵創新的“風向標”。今年廣東的獲獎項目有哪些特點?我們如何從中“讀懂”廣東科技創新?
獲獎項目總數增長47%
牽頭完成項目數翻倍
國家科學技術獎上一次頒發要追溯至2020年度,當時廣東共有36個項目獲獎,此次增加至53項,獲獎數上升47%。
而“含金量”頗高的牽頭完成項目,廣東從此前的7項增至14項,參與項目也從此前的29項增加至39項。
以上數據表明,廣東近些年加大創新投入,已然結出碩果。
特別是由廣東牽頭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從2020年度的1項增加至2023年度的4項。
醫學類項目想獲得自然科學獎向來不易,這次廣東迎來“雙響”——南方醫科大學黎孟楓牽頭的“炎—癌轉化和癌前病變的分子基礎和干預策略”,以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木圣牽頭的“EB病毒致癌分子機制與靶向干預”,一起榮登榜單。
自然科學獎在“三大獎”中往往數量最少,獲獎數量能反映單位和地區的基礎研究能力水平。而作為全過程創新鏈的第一環,基礎研究是打開整個創新鏈條的“密碼”。
近年來,廣東提出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卓粵”計劃,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布局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和省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卓越中心,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力度,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整體水平處于躍升期,已邁入國內第一方陣。
高校牽頭項目達8個
中山大學成“大贏家”
國家科學技術獎實行提名制度,不受理自薦,所有獲獎項目均由具備提名資格的專家、組織機構以及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提名。從獲獎單位的分布,可以看出廣東科技創新的布局。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
從今年的獲獎情況看,14項廣東牽頭項目中,由高校(含附屬醫院)完成的有8個,占比達到57%。總體上看,在廣東獲獎項目中,高校牽頭或參與的占比約30%。
今年迎來建校百年的中山大學成為“大贏家”,共有5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研成果獲獎,其中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3項。
值得注意的是,在5項成果中,醫學類有3項,其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花開兩朵”,除前述曾木圣成果外,還有馬駿院士等完成的“鼻咽癌精準防治策略的創立及推廣應用”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此外,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林天歆等完成的“膀胱癌精準微創智能診療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校均有成果上榜。
再來看科研機構。
由鵬城實驗室牽頭的“超大規模多領域融合聯邦靶場(鵬程網絡靶場)關鍵技術及系統”項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作為布局在廣東的“國之重器”,鵬城實驗室自成立以來,已建成以“鵬城云腦”“鵬城靶場”為代表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平臺,突破了系列關鍵成果,成為戰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
“老牌”在粵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也有所斬獲,由閆俊華研究員牽頭的“陸表固碳生物與非生物過程及環境響應機制”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項成果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科技助力。
作為傳統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廣東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仍在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持續輸出新的動力。
企業創新能力強、創新主體作用突出,是廣東區域創新體系的一大特色。
廣東53個獲獎項目中,有34個與企業相關。大量的創新成果分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如新能源汽車就是獲獎的“熱門賽道”。
年中公布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無疑給廣東科創增添了更強大的信心。
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方向對了,道路自然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