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申報過閘,即可暢行北江全線。經常航行于北江的船東劉師傅高興地介紹,以前船從韶關孟洲壩樞紐下游到清遠樞紐過閘,平均耗時15天左右,現在只需2天;船舶平均待閘時間也從以往的2—3天縮短至約6小時。“現在每個月都能多跑幾趟船了!”他說。
近年來,廣東以智慧航道建設為抓手,推動航道信息化建設加速向智慧化方向發展,不斷提升航道通行效率。廣東省航道事務中心(下稱“廣東航道”)提供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22日,北江全線船閘累計過貨量近1.5億噸,開閘4.5萬余次,通過船舶超過13.2萬艘。其中,北江清遠樞紐一二線船閘累計貨物通過量已達7390萬噸。
走進廣東航道的運行監測中心,碩大的藍色電子屏上智慧航道應用系統記錄著北江、連江等水域的實時數據,全流域水運情況一目了然。
十余年來,廣東航道初步構建起類型豐富、覆蓋廣泛的航道綜合感知“一張網”,統一了航標、水位等多種監測類型的數據傳輸標準。目前,廣東航道下屬的6個區域航道事務中心利用航標遙測遙控系統,將巡標周期由5天延長到15天,實現智能巡檢,大大提高了航標管理和養護的工作效能。
為了給航運企業與公眾提供便捷高效的航道服務,廣東航道還在“粵省事”的粵交通服務專區設置航道通告信息、橋梁凈高查詢、船舶過閘申報、水位信息等9項公共服務功能,目前已為公眾提供近4萬次服務。
為了進一步推動航道智能化發展,圍繞關鍵技術攻關和科技應用,廣東加大航道基礎設施與新技術的融合應用。
廣東航道總工程師楊明遠介紹,廣東在航道領域深度融合北斗+5G技術,沿海航標遙測遙控設備實現實時、穩定的數據采集和遠程控制,“當沿海航標發生異常情況時,北斗技術能幫助工作人員快速找到失常航標位置并開展維護工作,為航運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