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辦《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跨境交通卡實現灣區公共交通一卡通行、橫琴“分線管理”政策落地實施……1月23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對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三批)進行推介。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介紹,第三批16個典型案例涵蓋了要素跨境流動類3個、民生融合類3個、營商環境類5個、重大平臺建設類5個。與前兩批典型案例相比,第三批案例延續了創新價值高、示范效果好等特點。
第三批案例領域更廣、力度更大、層次更深
發布會上,朱偉表示,第三批案例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領域更廣。第三批案例進一步拓展了規則銜接的領域,在生態環境、文體交流、產業協同等一些新領域,加快推動大灣區互聯互通。例如,省生態環境廳推動企業一次核查即可同時獲得廣東碳標簽和香港碳標簽兩張證書,實現粵港產品碳標簽互認。省體育局推動粵港澳聯合舉辦2024公路自行車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串聯粵、港、澳三地,積極探索“一賽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制度創新。
二是力度更大。“第三批案例在一些此前已經初步開展規則銜接的領域,實現了進一步優化完善,規則銜接力度不斷加大。”朱偉舉例稱,省公安廳推動為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簽發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擴大了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簽發群體,助力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三是層次更深。第三批案例在一些領域實現了全鏈條、全方位、全流程的集成式銜接,規則銜接深度進一步提升。例如,河套在科研項目選題階段實施選題征集制、團隊揭榜制,組織階段實施政企聯動制,管理階段實施項目經理制,評審階段實施同行評議制,全流程建立銜接香港接軌國際的科研管理體制。
打造宜居宜業“新家園”
在備受關注的就業、教育等民生領域,第三批案例也進一步回應了民眾關切。
“近年來,廣州聚焦破解境外人才跨境執業難的問題,從資格考試、職稱評價、資格認可入手,支持境外專業人才在穗便利執業。”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陳旭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廣州鼓勵境外人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突破港澳人才申報職稱的技術壁壘、拓寬境外人才便利執業領域。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已吸引聚集近900名境外人才,在司法、規劃、建筑、衛生、教育等領域執業。
在橫琴,這里以“澳門新街坊”為載體,通過規則機制集成銜接,探索在教育醫療、政務服務等公共服務領域全方位趨同澳門,建設澳門居民的新家園。發布會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法律事務局局長鐘頴儀表示,琴澳兩地政府部門還通力合作,全力推進澳門在合作區設置政務服務終端、政務服務中心。
202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廣東省分局發布《港澳居民購買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房產結算支付便利化業務指引》,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轄內銀行累計為港澳居民辦理2094筆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支付業務,資金折合人民幣23.31億元。
在跨境交通卡實現灣區公共交通一卡通行案例中,這一交通卡采用兼容港幣或澳門幣錢包與人民幣錢包的芯片技術,實現粵港(嶺南通與八達通)、粵澳(嶺南通與澳門通)的公共交通支付互聯互通,目前已適用于超300個城市,便利港澳居民北上后的公共交通出行。
【典型案例】
●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可申辦《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
●大灣區商事調解規則機制實現“三統一、一保障”
●粵港產品碳標簽實現互認
●跨境交通卡實現灣區公共交通一卡通行
●2024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實現“一賽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
●粵港澳共建中藥標準共促產業發展
●破解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房結算支付難題
●貨物跨境實現“一鎖三地通”
●廣州構建境外人才“考、評、認”全鏈條政策體系
●深圳推進深港非公約船舶安全檢查規則協同結果互認
●惠州創新推動與香港實現組裝合成建筑產品標準互認
●橫琴“分線管理”政策落地實施
●“澳門新街坊”實現公共服務趨同澳門
●前海創新拓寬港澳專業人士參與區域治理渠道
●南沙攜手港澳共建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
●河套加快建立銜接香港科研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