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送就業“禮包”、提供返崗補貼、專列包車接送……臨近春節,就業大省廣東“穩就業”真的很拼,多個地市密集推出新舉措,拿出“真金白銀”促就業,不僅用心“留人”,更提前“搶人”。
過去一年,廣東交出一份“穩就業”的新答卷:省政府工作報告透露,2024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超143萬人、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110萬人年度任務;推進“家門口”就業服務圈建設,全省建成首批153個標準化就業驛站,4386萬異地務工人員穩定就業。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這句歷久彌新的話再次被印證。從珠三角到粵東粵西粵北,全省各地紛紛出招,多措并舉推動公共就業服務端口前置、重心下沉,持續暢通就業信息、優化就業服務、提升就業體驗感……不斷拓寬人民群眾的就業渠道,越來越多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
夜市也“攢局”
全場景暢通就業信息
“工作人員為我提供定制化就業指導,讓我有了清晰的職業規劃。”2024年大學畢業的陳瑩一度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憂心,經人介紹來到佛山禪城的就業驛站后,匹配需求后順利找到心儀的工作。
這種建在“家門口”的就業驛站,集合了就業促進、技能提升、創業指導、政策咨詢、崗位推薦、預約上門等服務,僅在佛山市禪城區就有60個。
不僅如此,佛山還精準搭建求職平臺,推進市屬三所高校“就業創業e站”建設工作,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向高校延伸。2025年一季度計劃舉辦招聘活動超170場,開拓就業崗位超5萬個。
在公共就業服務全流程中,填補就業者與用人單位間的信息差是關鍵一環。全省各地嘗試在全場景搭建就業信息服務渠道,在線上平臺、家門口、高校、園區甚至夜市里舉行招聘會、設立服務驛站等,讓就業者和用人單位能夠“就地”匹配心儀的崗位和員工。
“直接到企業體驗崗位,可以了解工作內容和食宿條件,心里挺踏實的。”最近,一場就業服務活動走進茂名信宜市工業園區,家住信宜市新寶鎮的黃女士獲得了實地參觀重點企業的機會。
信宜市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推送3萬多家企業直達鎮村一級,實現就業服務鏈條從“家門口”直達“廠門口”。
人流密集的夜市,也成為各地公共就業服務的新場景。例如,肇慶打造“肇就業·夜招聘”公共就業服務品牌,利用企業與群眾晚間閑暇時間,在每周六常態化開展“主導+特色”產業招聘會,近期在星湖牌坊廣場前舉辦夜市招聘會,150家企業支起攤位,提供4000多個崗位。
多樣的公共就業服務場景,受到求職者和企業的歡迎。
江門在全省率先聯合郵政建設“零工市場+就業驛站”體系,江海區郵政就業驛站促進區內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100%實現就業。汕頭的直播帶崗活動2024年觀看量達14.66萬人次,促成投遞應聘意向簡歷5.52萬人次。清遠通過“省級人力資源產業園+市縣零工市場+街道(鄉鎮)就業驛站+社區就業微市場、村服務站”矩陣式服務格局,2024年1—11月為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提供崗位約14.6萬個,達成就業意向超1.7萬人次……
接返有專車
全人群匹配就業服務
每個工作日下午4點30分,東莞市農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線員工葉愛兒準時下班,脫下工服趕去距離公司數百米的石龍鎮實驗小學接孩子放學。曾因要照顧兩個孩子而主動放棄就業的她,去年經介紹找到了一份“媽媽崗”工作,實現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葉愛兒的故事,是全省各地面向特定人群提供定制化就業服務的一個縮影。針對各類就業人群的不同特征,人社部門因人施策部署“穩就業”行動,取得扎實成效。
廣東是異地務工人員第一大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提供包括送崗送技能到家鄉、開行返鄉返崗專車等一系列的服務。
廣州成立了近30個“山海心連之家”服務站,服務來穗貴州籍務工人員超3萬人,去年又延伸服務“觸角”到當地,建成“越秀—平壩東西部勞務協作就業驛站”,掛牌運營以來共推薦成功就業1000余人次。
制造業大市佛山與對口幫扶地、勞動力輸出地加強對接,積極組織開展專列、包車等活動,提供“點對點、一站式”接返服務。比如,通過政企聯動,組織新寶電器200多名廣西、四川籍員工集中乘大巴返鄉。黔東南—佛山返崗專列計劃于2月5日開行,將接返務工人員約600名,實現“家門”至“車門”至“廠門”無縫銜接。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逐步推進,不少港澳青年選擇來內地就業創業。2024年,廣州人社部門赴港澳重點高校開展“羊城邀約”招聘活動,在港澳地區設立“灣區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站”,揭牌全省首個大灣區跨境勞動關系服務示范中心。
江門發揮僑務資源豐富優勢,將“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打造為港澳青年來江就業創業“第一站”,2024年新引進22個港澳項目,占入駐項目比例66.7%,累計入駐港澳項目102個,占比52.85%,輻射帶動8000名港澳青年就業創業。
穩崗送“禮包”
全鏈條保障就業匹配
為鼓勵就業創業,廣東多地拿出“真金白銀”真心實意“穩就業”。
2024年,東莞共發放7.44億元創業擔保貸款,直接扶持創業主體1258戶,全市31家創業孵化基地入駐孵化初創企業實有數達849家,累計吸納就業3.43萬人次。
中山出臺“穩崗六條”,將發放上萬個新招員工新春禮包,含社保卡現金消費紅包、社保卡優惠券、電話流量包等。
肇慶出臺“穩就業20條”,為返鄉創業大學生提供了金融服務保障,符合條件的創業者可申請最高50萬元個人貸款。
珠海高新區推出春節期間穩崗惠企“大禮包”,為提前返崗員工提供返程補貼,并為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的一線員工發放“消費暖心券”。
在擴大就業崗位供應上,珠海市香洲區改造升級造貝商業街,有近10家商鋪由造貝村本地居民經營,街區各商戶共為社區就業困難人群、造貝村居民提供崗位近200個,真正將新崗位設在了社區居民“家門口”。
拓展崗位的同時,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也為“穩就業”注入了新動力。例如,深圳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誠信等級地方標準,并推動國家級深圳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分園區從6家增至9家,園區數量及規模均居全國首位。2024年有42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新落地深圳,有效助力當地“引才、留才”。
南粵春暖,“灣”有引力。在各地人社部門的推動下,一場春節前后的助企穩崗關鍵之戰,已經提前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