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力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抓好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城市危廢物處置、環境監測網絡等設施建設。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魯修祿表示,全省環保部門將緊緊圍繞省委部署要求,擼起袖子狠抓落實,做好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的各項工作,要在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改革和環境風險管控上繼續保持領先,全力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發揮環境保護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積極作用,回應群眾環保關切,為全省經濟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發展服務。
2020年全省基本消除劣V類水
廣東省政府去年與環保部簽署合作協議,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要率先建成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此外,將全力推進環境保護國家實驗室的建設,著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的綠色智庫。
“全省環保部門將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大治污力度,有效增加優良生態環境產品的供給。全力打好‘三大戰役’,持續改善環境質量。”魯修祿說。
大氣防治求“穩”,到2020年力爭全面穩定達標,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氣,減少中度污染天氣,深圳等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較高標準。廣東將切實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全面實施火電、水泥等重點行業企業污染治理工程,有效降低PM2.5和PM10濃度。
水污染治理求“進”,下最大力氣改變水污染惡化趨勢。廣東優良水體的比例在全國居于前列,但也有8%左右的劣V類水體,將以流域控制單元為基礎推進精準治污。“十三五”期間按期完成廣佛跨界河、淡水河、石馬河、茅洲河、練江、小東江、九洲江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按照《廣東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對于劃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的水體斷面,珠三角區域消除劣V類,全省基本消除劣V類。
土壤治理求“控”,搞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做到情況清楚、污染可控。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分區域實施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加快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
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力推進建設四類環保設施,魯修祿介紹,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建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462座,日處理能力達2384萬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位;配套管網合計3.5萬多公里,但由于截污管網特別是支次管網建設仍較滯后,雨污分流體系尚未完善等原因,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未得到充分發揮。
在城市危廢物處置設施方面,先后建成投運了廣州固廢處理處置中心等危廢綜合處理處置中心,危廢核準經營規模從2010年的189萬噸增至2015年的401萬噸,有效緩解了全省固廢量大與處理處置能力不足的矛盾。但部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建設滯后,影響到全省危廢處理處置工作的整體格局。
全省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完善,監測范圍包括空氣、水、土壤、酸雨、噪聲、輻射、生態等環境要素,為環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其中空氣監測網絡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目前省級空氣環境監測網絡由116個自動監測站組成,覆蓋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