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是臭水溝,不敢開窗,現在不臭了,沿岸環境好了,成了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在深圳燕羅濕地公園里,回想起茅洲河的變化,市民楊先生感觸頗深。
圍繞茅洲河治理,深圳東莞兩市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協同共治機制,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圍繞斷面水質如期達標的目標,堅持全流域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治污工程建設,分析研判存在問題并及時解決,不斷增強流域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創新治理??
協同作戰助推全流域治理
流經深圳、東莞兩市的茅洲河,由于流域內經濟和人口爆發式增長,每天有大量污水排入,一度成為珠三角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治污迫在眉睫。廣東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發出一號令,此后深圳、東莞兩市采取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管網補齊加建、流域協同治污等一系列治水措施讓茅洲河水質逐漸改善。
面對茅洲河治理長期存在干支流不同步、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的弊端,為讓治理措施有效落地,深圳市開創性地實行“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引入EPC模式,充分發揮“大兵團、機械化作戰”優勢。
深圳市河道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廖卓謀表示,從2016年開始全流域系統治污以來,到2018年深圳市在茅洲河流域累計完成治水投資230億元。今年又投入97億元,繼續改造小區、城中村130個,修復改造雨污分流管網232公里。
“治污經常會遇到各種困難,有時居民會不理解。”深圳水務局河道管理中心茅洲河管理所所長胡海濤說,如小區正本清源工程,需要把部分干管缺失的小區地面挖開做雨污分流管道,影響部分人出行。結合主題教育,深入小區調研了解問題后,工程施工更加細致,同時耐心做溝通工作,“居民看到茅洲河水質變好了,最后大都很支持治污工作。”
面對沿岸直排嚴重、治污工程進度慢等問題,東莞成立市水污染治理現場指揮部,掛圖作戰、系統治理,全力推進截污管網建設,同時也加快推進茅洲河沿岸污水接入管網。東莞市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現場指揮部的副指揮梁健表示,以主題教育為契機,相關部門到企業積極溝通、加強宣傳,也爭取到企業的支持和配合。
長效機制??
協同治理破解跨區域治污難題
茅洲河作為深圳市和東莞市的界河,特別是交界河段管理責任歸屬問題一度讓污染難以治理,為此兩市建立協同共治機制破題。而此次結合主題教育活動,這一機制更加完善。
“搭建‘省生態環境廳+深圳市、東莞市+寶安區、光明區、長安鎮’的茅洲河流域協同治污框架。”梁健表示,深圳和東莞負責人每月都會召開一次協調會,推進支流整治、界河清淤等重點工作,推動深莞兩市協同治污,形成全流域水質通報“一張圖”、工程措施“一張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
今年7月起,兩市又合作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和交叉檢查。同時各市也實行嚴格的環境監管,今年深圳檢查企業2.1萬廠次,完成了4299家“散亂污”企業分類整治。
另外,兩市都通過完善排污管道、雨污分流、清淤清漂等方式共治茅洲河。東莞完善堤防管理范圍內的污水管網,杜絕污水直排入河,并繼續推進沿線內河涌整治和社區污水接駁工作,完成了50多公里的截污次支管網建設。在深圳寶安區的茅洲河一號底泥處理廠,河道底泥被加工成陶粒、生態透水磚等,有些就鋪設在燕羅濕地公園等地。
“河不臭了,現在晚上喜歡和家人來散步。”居民何通下班后常去燕羅濕地公園。胡海濤表示,通過建設濕地,凈化水質的同時也為周邊的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茅洲河東莞段也越來越多散步的市民,梁健表示目前東莞段累計完成清淤量32.64萬立方米,完成率96.65%。流域內原設計的195公里新建污水管網已基本完成鋪設任務。
經過協同治理,今年1—10月,茅洲河下游共和村國考斷面氨氮、總磷同比分別下降40.9%和42.6%,穩定消除黑臭。11月4日監測數據顯示,共和村斷面氨氮1.55mg/L,總磷0.26mg/L,已達地表水V類。東莞市茅洲河段水質在10—11月均值指標氨氮為1.86mg/L,總磷0.34mg/L,已初步達到地表V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