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噸樹脂危險廢物(下稱‘危廢’)焚燒處置費要1.1萬元-1.2萬元,現在不到6000元了!”近日,在廣東松下電子部品(江門)有限公司的危廢貯存倉庫里,公司環保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一年下來處理費用省了不少。”
讓松下等危廢產生企業直接受益的是江門市一批新建危廢處理處置設施的建成投產。江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危廢處理處置設施的加快建設,為企業解決了后顧之憂,促進了當地電子、摩托車、化工等傳統制造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曾因危廢問題被生態環境部約談的江門市的改變,折射了廣東全省危廢工作的巨變。2018年年底,廣東這項工作還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中被專項督察;時間過去僅一年多,近日,廣東卻作為典型在全國性會議上作經驗發言。
加大危廢處置投入
區域性綜合危廢處置基地投資大周期長,社會資本不敢大規模投入。對此,廣東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國有企業的“兜底”作用,去年由省財政安排10億元注資廣晟、廣業等大型國有骨干企業,帶動銀行、社會資本等投入,重點建設13個危廢處置項目,形成危廢處置的基礎性重大保障。
省生態環境廳固體處副處長劉彩霞稱,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有138家危險廢物綜合經營許可單位,核準規模635.36萬噸/年。預計2020年年底,利用處置能力將達到750萬噸/年以上,基本滿足全省利用處置需求。
針對過去危廢處置難、收費貴問題,廣東省將收集、儲存危廢從“收集+處置”的綜合模式中分離出來,有效降低了產廢企業成本、規范化了危廢管理模式。“有的企業危廢成本降了近一半。”碧海藍天公司的陳經理表示。
全過程信息化監管
信息化管理下,生態環境管理部門也收獲頗多。“各種海量資料信息,通過分類整理和及時更新,讓我們更好地摸清底數,進一步提升危廢處理處置設施規劃建設的針對性,實施有效管理和精準治污。”劉彩霞介紹。
據廣東省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中心副主任蘇闖介紹,監管平臺建設通過物聯網技術試點應用,初步摸索出一套危廢從產生到貯存、轉移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信息化監管的管理模式。
推進跨省聯防聯治
在推進信息化管理的同時,廣東強化區域聯動、部門聯動,推進危廢跨省聯防聯治,推動形成環境風險防范合力。廣東與廣西率先簽訂《粵桂危險廢物跨省非法轉移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在生態環境部的指導支持下,2019年10月廣東又牽頭編制了《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五省(區)危險廢物跨省非法轉移聯防聯控合作協議》。今年以來,跨省非法轉移傾倒固體廢物案件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