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知名的經濟大區、創新強區,近年來,深圳市南山區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推出“一二三”系列組合拳,努力打造中心城區綠色發展新標桿。
“一”就是打好一場治水提質攻堅戰,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福祉結合起來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山區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以治水提質為突破口,切實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河更清、湖更綠、海更藍。治理七條河。按照“源頭減污、管理控污、末端治污”的思路,開展“全流域、大會戰”,轄區7條黑臭水體全域脫黑脫臭,后海河等4條建成區河流水質穩定,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和住建部聯合督查。基本完成易澇點整治,35年來最強臺風“山竹”登陸期間,全區未出現大的積水點。保護一座湖。把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作為“一號工程”和“頭等大事”,舉全區之力推進西麗水庫一級水源保護區內建筑物清理處置,288宗建筑全部簽約、騰空,拆除復綠工作即將全面鋪開。按照“讓保護更嚴格、發展更充分”原則,自加壓力、主動作為,開工建設麗水河、燕清溪等水質保障工程,將西麗水庫鐵桶般地保護起來。修復一片海。加大深圳灣(南山段)污水直排整治力度,排水小區雨污分流100%完成改造,每日減排污水12萬方,建成污水管網581公里。實施南山、蛇口兩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出廠水質由一級B提升至一級A。深圳灣水質明顯好轉,呈現白鷺戲水、魚翔淺底的生動景象。
“二”就是實施雙輪驅動戰略,把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發展的基礎。南山區堅持綠色發展方式,深入實施“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雙輪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動產業結構邁向高端。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始終把創新作為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發展新經濟、壯大新動能,聚集ARM(中國)總部、空客亞太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等全球頂級創新資源,努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產方式。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接近5%,超過韓國、以色列等創新型國家水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1/10,獨角獸企業占全省2/3,新興產業占GDP比重超過60%,成為經濟增長主引擎。總部經濟驅動發展。高起點規劃建設留仙洞、后海等六大重點片區,面向全球“招大商、招優商、招好商”,吸引高端總部項目入駐,世界500強企業增至2家、中國500強企業9家、上市企業148家。得益于“科技創新+總部經濟”雙輪驅動,今年上半年,實現GDP2146.46億元,同比增長6.7%,總量居全省區(縣)第一、全國第三;固定資產投資485億元,增長18.6%。盡管經濟密度、人口密度、投資強度不斷加大,萬元GDP能耗、水耗穩步下降,PM2.5平均濃度26.7微克/立方米,接近歐盟標準,高質量發展特征更加明顯。
“三”就是打造三大精品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結合起來
生態優勢就是城區競爭優勢。近年來,南山區大手筆投入、高標準規劃、高品質建設三大精品工程,助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貫通一帶。在風光迤邐的深圳灣畔,通過退城還海、還海于民,打通建設7.25公里深圳灣濱海休閑帶西段,實現濱海風情與總部樓宇完美融合。休閑帶西段連通東段共16公里,成為深圳這座城市的最美海岸線。雕琢一園。在城市的黃金地段后海金融商務總部基地,拿出68萬平方米,建設深圳人才公園。作為全國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該園將大量人才元素融入自然景觀,以一種獨特方式,向38年來為深圳發展奉獻過的杰出人才致敬,彰顯了一座城市對人才的高度禮遇。構建一廊。在創新、創業資源高度密集的大沙河沿岸,開工建設13.7公里的生態長廊,總面積約95萬平方米,串聯起深圳大學城、深圳高新區、深圳灣等片區,形成一條最美的創新中軸。一帶、一園、一廊珠聯璧合,共同組成全市最大的濱水慢行系統,成為南山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