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發布《2019年度東莞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同時通報了污染防治攻堅戰最新進展及工作部署,環境執法監管及《東莞市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暫行辦法》實施情況及成效。
根據公報,去年全市環境質量總體穩中趨好:城市空氣質量基本平穩;城市飲用水源年度平均水質類別達Ⅱ類,主要江河水質有所好轉;城市聲環境質量保持平穩;輻射環境狀況正常;生態環境狀況良好。
飲用水水質持續改善
公報顯示,2019年,全市2個城市飲用水源年度平均水質類別達Ⅱ類,主要江河水質有所好轉,7個國省考斷面水質總體改善,尤其是在2019年底取得突破性進展,4個國考斷面中有3個在12月實現水質達標。
今年1-5月,水質還在持續改善,其中泗盛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質目標,旗嶺斷面、樟村斷面水質達Ⅳ類,共和村斷面水質達Ⅴ類,均實現消除劣V類的考核目標。2019年,全市納入常規監測的13個主要水庫,與2018年對比,優良水庫比例和劣Ⅴ類水庫比例均持平;其中蓮花山、簕竹排、五點梅水庫水質有所好轉;同沙、水濂山、橫崗水庫水質有所變差;其余7個水庫水質類別不變。
另外,截至5月31日,東莞全市已累計建成管網超過6300公里。其中2019年全市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網1572公里、建設長度為歷年之最;2020年計劃新增截污次支管網不少于1000公里。
實施藍天保衛戰強化舉措
2019年,東莞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范圍在17~206,達標天數為285天,達標天數比例為78.1%,同比下降了9.8個百分點。
2019年,東莞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與2018年相比下降;SO2、NO2、PM10、CO、PM2.5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臭氧仍超標。
今年,東莞市將重點圍繞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以及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生活源四大領域治理等方面,全面推動實施32項藍天保衛戰強化舉措。截至5月31日,東莞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25,同比改善10.7%;優良天數比例92.1%,同比降低2.6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9%。
指導企業如何污染治理
今年1-5月,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共檢查企業29318家、同比增長134.7%;行政處罰1735宗、罰款2.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3.4%和80.7%;移送環境污染刑事案件49宗、同比增長172.2%。
同時,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指導企業解決污染治理方面的難點問題,特別是疫情期間,出臺《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企業節后復工復產環境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建立監管執法正面清單,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環境問題投訴同比下降
2019年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共受理環境問題投訴2.89萬宗,同比減少6.7%,這是自2015年以來實現首次下降。尤其是2019年底,東莞市在石馬河階段性試行最高獎勵50萬元的有獎舉報政策,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取得積極成效,有效助推了石馬河流域水質改善。
今年1-5月,全市生態環境系統共受理有獎舉報線索102條,涵蓋非法設置重污染工序、違法使用高污染燃料、暗管偷排廢水、不正常運行廢氣處理設施、違法傾倒固廢等行為。目前已核查的94條線索中,舉報屬實的有72條;共受理環境信訪案件8077宗、同比下降24.72%。
加快一批固廢處置項目建設
據統計,在進一步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監管方面,2017年-2019年,東莞累計將22家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錄,落實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和自行監測制度。同時,東莞細化頂層政策設計,出臺《東莞市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土壤環境管理實施方案(試行)》《東莞市建設用地場地環境調查工作及評審技術要點(試行)》等文件,根據建設用地開發利用情況介入土壤環境管理工作的地塊數量超過900宗,切實保障人居環境安全。
此外,加強土調全過程監管及第三方市場管理,搭建“事前-事中-事后”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監管機制,開發APP實現土調全過程各環節可視化管理和實時調度、跟蹤預警功能,探索實施從業單位“白名單”制度及不履約單位通報制度。
今年,東莞啟動土壤環境管理體系構建及立沙島工業集聚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管控工作,加快一批固廢處置項目建設。
目前,虎門港危廢綜合處理中心已完成工程建設,海心沙資源綜合利用中心一二期正在建設;東莞市危險廢物填埋場和生活污泥集中處理項目正開展選址工作;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二期正準備立項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