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次的全國污染源普查是一項重大國情調查,近日,廣州市生態環境部門公布了污染源普查結果。三年來,全市6000多名普查工作人員在各自崗位上勇于擔當,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6.9萬個對象的環保普查工作。經省現場驗收和綜合評定后,廣州污染源普查工作驗收結果為“優秀”。
生態環境普查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環境監管水平的基石。取得“優秀”成績的背后,是全市多部門協同作戰的努力,以及廣州積極利用信息化平臺助力精準普查的創新嘗試。歷時三年,本次普查的30批次數據,為廣州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決策支持。
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效率
三年來,廣州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了成效,在質量核查驗收階段,曾代表廣東省接受國家質量考核驗收,獲得關鍵指標差錯率小于1%的好成績。經省現場驗收和綜合評定,廣州污染源普查工作驗收結果為“優秀”。
污染源普查技術難度大、時間緊、要求高,為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廣州構建了“政府主導、環保牽頭、部門協作、多方參與”的普查工作體系。在具體開展工作過程中,由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會同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等部門協同作戰,另聘請34家第三方機構發揮技術優勢參與污染源普查。在開展普查期間,廣州共配備普查工作人員281名,選聘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5114名,有1287名鎮街工作人員參與普查,充分調動鎮街力量,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體系。
此外,廣州還開發了“污普助手”“河涌管家”等微信小程序,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普查效率。全市共填報普查表7.8萬份,現場采集空間信息7.3萬個,錄入數據737.6萬條,實現了工作進度與質量的有機統一。國家普查辦相關負責人贊揚廣州將信息化技術融入普查工作,將把“廣州經驗”在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推進會上介紹。
開展培訓嚴把普查質量關
普查表涉及60張表1796個技術指標,針對普查表內容復雜、涉及專業技術知識多、填報難度大的情況,廣州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廣州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質量控制方案》及控制細則、崗位責任3個質控文件,建立了全市統一的普查質量控制體系,又編制各類調查報表與入戶調查技巧、數據審核與處理、質量控制要求等培訓教材和培訓計劃,開展了377場共5萬多人次普查培訓。
通過分析普查相關結果,市普查辦組織編制了大氣和水污染源情況分析及污染物空間分布狀況研究兩項專題報告。依據環境經濟學理論和環境大數據分析法,從大氣、水污染源種類、分布、源匯響應關系等多個維度,開展污染物空間及流域分布研究,形成應用示范性報告,并建設相關數據庫,為進一步拓展普查成果的廣度和深度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