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據佛山市生態環境局消息,2020年佛山大氣環境拐點效應明顯,污染呈梯度下降,全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為91.0%,空氣質量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多項指標均到達自2012年頒布新監測標準以來的最優水平。
在此背后,“十三五”期間,佛山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
PM2.5較“十二五”末期下降43.6%
臨近歲末,“佛山藍”已經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景象。佛山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佛山大氣中的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濃度較“十二五”末期分別下降25.9%、43.6%、58.8%、24.4%、28.6%,
不僅是大氣,佛山水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也十分突出,達標率呈明顯上升態勢。目前,佛山13個國控及省控考核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76.9%,劣V類比例為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比2015年,很多重點河涌水質得到提升。其中,國控平洲水道水質由Ⅲ類提升至Ⅱ類,佛山水道橫滘斷面、西南涌和順大橋斷面水質改善幅度均超過47%,由劣Ⅴ類提升為Ⅳ類。飲用水源水質長年穩定達標。
而在土壤防治方面,佛山步伐堅實,土質總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初步預測均為100%。
拐點背后,制造業轉型升級顯實效
佛山生態環境的好轉,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是僅僅靠對排放端的治理。在拐點背后,制造業轉型升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近年來,佛山通過行業污染治理,推動傳統制造向綠色制造蛻變。佛山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佛山全市鋁型材、建筑陶瓷、日用玻璃等傳統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共淘汰整治各類高污染燃料鍋爐、生物質鍋爐582臺。
同時,佛山整治提升涉VOCs企業超3000家;推動全部9家電力及熱電聯供企業實現超低排放;對小散企業引入集中高效處理,共建成3個家具行業共享涂裝中心、10個汽修行業集中噴涂中心。
另一方面,佛山推動節能減排助力能源結構深層次變化,傳統重油能源全面退出生產環節,規模以上企業煤炭使用量預計下降至950萬噸,較2015年減少近15%,天然氣使用提升至15.6億立方米,較2015年增長超90%。
此外,佛山各區還發揮環保抓手關鍵作用,推動村級工業園改造提升重塑產業新格局。2018年,佛山全市啟動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工作,通過拆除重建和綜合整治,形成一批高品質創新產業園載體。截至2020年11月,全市累計完成村級工業園土地整理13.3萬畝,啟動復墾復綠面積1.11萬畝,新建在建廠房面積2510萬平方米。
這些來自產業的深刻轉變,為佛山生態之變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佛山全市的環保監察隊伍也付出了大量努力。2016年至2020年,全市出動環境監察人員約65.3萬人次,現場檢查企業約26萬廠次,立案處理企業9034宗,罰款金額約7.2億元。全市移送行政拘留418宗,移交公安機關涉嫌環境犯罪案件290宗。
環保基礎設施補短板,環保產業不斷壯大
環境質量向好,離不開環保企業的參與。五年來,佛山在環保基礎設施方面“補短板”,治理需求推動環保產業不斷壯大。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佛山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努力補齊短板,環境系統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的顯著增強,就是一個典型樣本。截止2020年底,佛山全市建成61座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273萬噸/日,累計建成管網7341公里,較2015年分別新增19座、48.1萬噸/日、3221.4公里;共建成613套、8.78萬噸/日的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較2015年分別新增456套、新增處理能力3.97萬噸/日。
同時,佛山固廢收集處置能力跨越式增長。危險廢物處理處置能力增至41.25萬噸/年,較2015年新增了28.405萬噸/年,其中焚燒能力實現了“零的突破”。
環境基礎設施投入同步拉動經濟增長,讓佛山環保產業異軍突起。
截至2020年底,佛山全市環保企業達到3633家,較2015年增加了近3倍,瀚藍環境、盈峰控股、南華儀器三家主板上市企業市值分別達到191.6億元、272億元、24.63億元,占全國環保上市企業總市值的9.13%。其中,瀚藍環境和盈峰控股市值排名進入全國環保企業前列,環保產業有望成為佛山新型戰略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