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通報顯示,2022年,全省149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達92.6%,創有考核以來最好水平。根據國家考核標準,優良率超過90%即為優。
“這個數值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質水平,難能可貴。”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曾凡棠說,同時這表明廣東地表水水質實現從良到優的歷史性躍升,水污染防治攻堅迎來重大突破。
據省生態環境廳介紹,2022年全省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面消除,其中茅洲河、練江等多條曾經嚴重污染的河流已穩定消劣。
谷饒溪曾是練江污染最重的支流,如今河面潔凈、波光粼粼。“以前在河邊住都不敢開窗,現在我們常來這里散步,村子也變干凈了。”附近溪美村村民肖亮雄深有感觸。
人們自覺愛水、護水的熱情日益高漲。“群里剛發出征集志愿者巡河報名帖,一下就報滿了。”志愿者楊衛衛說,在東莞石馬河支流清溪水,周末常見家長帶孩子巡河、撿拾垃圾的身影。
隨著水質的改善,茅洲河兩岸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水清岸綠、碧道延展。吸引多個高水平大學在河岸附近落地,座座科創平臺扎根、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優質人才紛至沓來……茅洲河的變化生動演繹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廣東河網密布,依水而興,但多年的粗放發展曾讓水環境污染問題一度十分嚴峻。在污染防治攻堅戰打響之初,全省面臨著消除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的艱巨任務。
“近年來廣東高規格推動治水,帶頭‘啃最硬的骨頭’,各地各部門齊心攻堅,堅持系統、科學、依法治水,實施控源截污,補齊治污基礎設施,才有了這樣好的效果。”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新科介紹說。
水質從良到優的跨越性變化,僅是廣東生態環境全面提質的一個側面:大氣中PM2.5平均濃度連續3年達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目標,全省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排放強度顯著下降,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教授陳鴻宇認為,生態環境的優化,除了保護和治理的力度加大,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省堅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高質量發展取得階段性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對環境改善作用很大。”
日前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強調,要突出綠美廣東引領,高水平謀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廣東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廣東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