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廣東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介紹,污染源普查工作量大,廣東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一直從2017年到2019年,近3萬名普查人員歷時3年完成。共獲取了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信息。
普查顯示,到2017年底,全省各類污染源數量60.82萬個(不含移動源)。從區域分布看,工業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區域,而金屬制品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五個行業占到全省工業源總數的50%左右。
本次普查形成了廣東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統一數據庫,初步形成污染源分布“一張圖”,并編制了技術報告和專題報告。
此次普查距2007年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已有10年時間。據介紹,對比兩次普查結果可以發現,10年間廣東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下降,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據介紹,全省實施了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農膜回收行動、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等行動,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農業領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顯下降,其中畜禽養殖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普查結果看,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四項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仍較高。而且,生活源、農業源涉及主體多,且多數是無組織排放,治理和監管的難度較大。
同時,重點區域的排放總量和排放強度仍較大。
另外,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如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比例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