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魯修祿上線省政府門戶網“政府工作話你知”訪談欄目,介紹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目前廣東9項生態考核指標已完成8項,臭氧治理也取得初步成效。
21個市空氣質量全部達標
2018年開始的三年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今年)即將收官,當前已我省治污攻堅工作進入最關鍵、最艱難的沖刺階段,全省我省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如何?魯修祿介紹,從環境質量數據看,9項生態環境考核指標有8項提前完成和按期完成。
其中大氣環境質量創歷史最好水平,全省21個市空氣全部達標,繼續領跑全國,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為97.5%,比去年同期提升4.8%,細顆粒物(PM2.5)今年又出現了全域達到世衛組織標準,目前為21微克/立方米。
水環境質量也持續改善,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71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83.1%,9個劣Ⅴ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實現階段性“清零”。同時,飲用水源保持百分之百達標,實現了好水更好,差水變好。
魯修祿也直言,當前仍然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和不確定性,如大氣臭氧防控仍面臨挑戰,水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仍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還很艱巨,生態環境的全要素提升才剛剛起步。接下來,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將努力在低碳發展、美麗海灣、碧道建設、大氣質量、治理能力方面發力。
臭氧評價濃度下降13.5%
近年來,臭氧已取代PM2.5成為影響我省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也是面臨的治理難點。
魯修祿介紹,今年1—10月份,臭氧作為全省首要污染物的比例超過70%。臭氧污染的控制是大氣污染防治的前沿課題,廣東臭氧污染問題早發現、早部署,積極探索以臭氧為核心的多污染物協同控制。
2010年以來,在開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減排和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時,全省實施臭氧產生的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協同控制,先后開展了三輪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工作,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集裝箱等5個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放標準,先后將4700多家企業納入整治清單,1012家重點監管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治理,5000多家加油站已開展第二輪強化治理。
今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組織高校和科研單位等技術專家團隊對重點城市VOCs綜合整治工作進行精準指導,提升治理能力,開展VOCs排放動態精準監測,強化重點污染源精準管控。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臭氧評價濃度為1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5%。綜合氣象因素影響,臭氧評價濃度的下降,印證了全省VOCs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安全處置醫療廢物9.4萬噸
魯修祿表示,疫情發生以來,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全力做好醫療廢物收運、處置設施設備安全的運行管理,確保了醫療廢物和廢水得到安全處置,防止了二次污染傳播。
根據疫情防控部署要求,全省疫情醫療廢物收集處置嚴格實行“專人專車”管理,從定點醫院等收集后直接運回轄區內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優先進行安全無害處置,嚴格做到“日收日清”。同時,強化環境監測,嚴密監控醫療廢物處置單位、應急處置單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污染物排放情況,持續強化對集中隔離點和接收集中隔離點污水處置的污水處理廠的污染防治監管。
據統計,今年1月20日至10月31日,全省累計安全處置醫療廢物約9.4萬噸,其中超過4600噸疫情廢物(國家自2月5日起要求統計)全部實現“日收日清”。全省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持續提升,截至10月底,全省集中處置能力579.4噸/天,較疫情前增長83.47%,組織21個地市摸清全省有效應急處置能力達370.4噸/天,可保障兜底應急處置需求。
做好“六穩”“六保”,進一步深化環評簡政放權,加大環保服務力度,解決民營企業生態環保需求,實行環保審批和環境執法兩個正面清單制度,將6000多家企業納入執法正面清單;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治,制定出臺“生態環境支持復工復產9條”和“統籌疫情防控和污染防控攻堅2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