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互動交流 > 督查專欄 > 決策部署

“十四五”廣州水生態保護這么干 明確四大目標

時間 : 2022-03-29 10:01:49 來源 : 廣州日報
【打印】 【字體:

  近日,《廣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劃》)在市生態環境局網站上公示。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間,圍繞有河有水、有魚有草、山水和諧的總體要求,精準實施“一河一策”。至2025年,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面深入建設節水型社會,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初見成效,重點河流生態流量得到保障。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廣州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四大目標——

  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率穩中有升,到2025年,廣州市國控斷面水質目標達到Ⅲ類水以上提升至12個(2020年為6個);地表水優良(達到或者優于Ⅲ類)比例達到92.31%;地表水劣V類水體斷面全部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5%以上并穩定提升;排水單元達標率達90%。

  全面深入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用水效率。積極推進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大力實施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全過程。到2025年,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將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30%。

  河湖生態保護修復有效推進。全面貫徹落實《廣東省江河湖庫水生態環境調查評估工作方案》,在重點江河湖庫開展水生態環境調查評估工作;落實萬里碧道工作部署,水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初見成效。到2025年底,規劃建成河湖生態岸線達260公里(含自然型碧道建設長度);恢復濕地面積達3平方公里;增加流溪河、白云湖和增江特有水生生物資源量;修復增江增城段水生生物洄游通道;修復大學城環島、南沙濱海灘涂。

  生態流量得到保障。到2025年,通過生態調度及閘壩改建,流溪河、增江達到生態流量(水位)底線要求;流溪河上游,黃龍帶水庫壩下河段處恢復生態基流;完成綠色小水電及水閘改建13個,包括流溪河11個、增江2個。

  到2024年各行政區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在飲用水方面,規劃提出,推進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完善應急備用水源供水方案,配合推進廣佛水源一體化建設。廣州市供水水源對境外水依賴度較高,絕大部分為河道取水,風險較大。“十四五”期間,備用水源應急工程建設需加強,根據廣州市實際供水情況,選取流溪河水庫、黃龍帶水庫、聯安水庫、白洞水庫作為備用水源,推進芙蓉嶂水庫、福源水庫、牛路水庫、高新沙水庫和百花林水庫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廣州北江引水工程。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將深入推進城鎮污染治理。“十四五”期間,廣州市將繼續堅持“以流域為體系,以網格為單元”的系統治水思路,全面落實“控源、截污、管理”治水方針,以河長制為抓手,聚焦主要污染物氨氮減排,以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排水單元達標攻堅和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為重點。規劃“十四五”期末廣州市城鎮污水處理廠總規模達到853萬噸/日以上,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規模約為79.5萬噸/日。

  鞏固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果。堅持標本兼治,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力爭到2024年,各行政區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長效機制,構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監管體系,健全運維管理機制。建立黑臭水體常態化監測機制,對新發現的水體黑臭現象及時治理,嚴防返黑返臭。堅持“降水位、曬底泥、查排口、修管網、開閘門”的低碳生態治理思路,堅持河道自然水位運行,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城市水環境景象,提升黑臭水體治理成效顯示度。

  消除廣州市重點河段劣Ⅴ類一級支流,開展干支流協同治理,建立劣Ⅴ類一級支流監測監管臺賬,持續推進管網建設、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向一級支流延伸。優先推進國考斷面附近污染負荷重、污染貢獻大的一級支流治理,并逐步向二級支流延伸,以支流水質持續改善支撐干流斷面水質達標。到2023年,鴉崗國控斷面所在水體重點一級支流全面消除劣Ⅴ類。

  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

  在進一步推進水污染治理的前提下,本次規劃將提升水生態質量放在重要位置。規劃提出,為實現廣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四大河湖新格局,依托廣州山、水、城、田、海的空間格局,遵循江、河、湖、庫水系本底特征,以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及濱水生態環境建設為核心,聚焦珠江、流溪河、增江和近岸海域沿岸一定范圍,優化提升“一江兩岸三帶”濱水景觀。以河道管理范圍為主體,依托岸邊帶和周邊陸域綠地、農田、山林等形成生態廊道,構成暢流水道與開發活動之間的防護與緩沖。

  “十四五”期間,結合區域特點合理布局,以流溪河、增江為重點建設生物多樣性雙廊帶,保護當地魚類物種和水鳥棲息地。高質量推進碧道建設,構建溪-涌-河-江-海多層次,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三片區多節點的廣州特色千里碧道格局,結合碧道建設拓展生態緩沖帶建設,逐步恢復和擴大廣州本地特色物種的分布范圍和種群規模。充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成果,在150條已整治的黑臭河涌兩岸恢復人行通道及綠化,建設192公里基本標準的都市型碧道。在已有735公里濱水綠道基礎上,通過消除阻斷點、修復破損路面、完善安全設施等工作,達到基本標準碧道要求;新建濱水綠道應按碧道標準開展設計、建設。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碧道1506公里,基本建成貫通全市的碧道骨干體系。

  實現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蓋

  在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方面,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新增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農村共132個,不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的農村541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服務人口121.90萬人,農村污水量為11.83萬立方米/日,規劃農村污水處理能力13.97萬立方米/日。“十四五”期間,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蓋,到2025年,基本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嚴格按照農村生活垃圾“村集中、鎮轉運、區處理”的收運處置體系建設要求,全面完成一村一點、一鎮一站、一區一場建設。“十四五”期間,村保潔覆蓋率達到100%,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畜禽糞污、水產養殖污染、種植業面源污染、改廁等治理工作,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逐步消除農村地區房前屋后河塘溝渠和群眾反映強烈的黑臭水體。到2025年,基本消除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