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地市動態

嶺南文史:炮聲不礙書聲朗 烽火無妨薪火傳

時間 : 2020-09-02 14:04:11 來源 : 金羊網
【打印】 【字體:

1.jpg

抗戰時期華南教育歷史坪石辦學點分布圖。圖片來源:金羊網

  抗戰時期,中山大學輾轉內遷至粵北坪石,以茅椽蓬牖為校、瓦灶繩床為家,延續華南教育火種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讓我們追思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烽火讀書聲

  若沒有圖上附加的豎標彩色字樣,這只是一張普通的廣東韶關樂昌坪石區域的地圖。山川河流、村落湖泊,百多年來幾乎都未改變。

  然而,從2019年開始,經過廣東省政府及相關各部門、"三師"志愿者等一眾專業人士,和當地政府、民眾的共同開掘,多處遺址被"打撈"并加以保護和修繕,這張"老地圖"已愈發完善——

  一幅華南教育在八十年前抗戰烽火中艱難賡續的圖像,連綴著國立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培聯中學、中華文化學院,以及散布在更為廣袤的粵北和南粵腹地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仲愷農學院、私立廣州大學、華僑中學、仲元中學等院校,那段師生共擔國難、保存中華文明之火種的歷史——隨一個個場景的還原,而不再遙遠。

  院系布百里

  流經坪石境內的武江,用"九曲十八彎"來形容毫不為過。河道上若干個"幾"字形的大回旋,環護著一個個秀麗的粵北村莊。

  今日在村中,不時可見"歷史建筑""辦學舊址"貼牌、歷史遺跡信息柱。不然的話,只看鄉野間殘存的屋基磚舍、祠堂與門樓,或是匆匆邁過無言的渡口、石階,又怎能想到,這就是八十年前"國立中山大學"各個學院的所在地。

  1940年下半年,因抗戰內遷至云南澄江辦學不到一年半的中山大學,再次踏上了遷徙之旅。為了延續華南教育的火種,他們要回到嶺南去,目的地就是崇山峻嶺間的坪石。

  師生們一路經滇、黔、桂、湘數省,至12月前陸續抵達。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等機構設在金雞嶺下的坪石老街上,其余各學院基本分布于方圓百里內的村莊中。

  中大的師范學院在武江邊的管埠;文學院先在南邊的清洞鄉,后遷至老街旁的鐵嶺;沿江西去,過了老街,首先會到理學院所在地塘口村;接著是車田壩,即法學院在1941年秋季之后的辦學地;相去數里,又有三星坪、新村這兩個隔江相望的村莊,是工學院;再往武江上游數里,是法學院的初建地武陽司……還有較遠的兩處:農學院在湖南宜章的栗源堡,醫學院則設于樂昌縣城。

  院系支離,艱險自然少不了。比如隔江相望的工學院,江面在此處約五六十米寬,當年師生們用過的渡口至今仍在擺渡。廣東省文物考古所的曹勁所長找到一份工學院院長陳宗南1942年呈送校方的報告,陳述了"兩岸交通僅賴小船二只來往。而全院員生不下千余人"的情況,每逢學期注冊或每月領取貸學金,"須全體同學于短時間內同時過河",人多船少,以致還發生過學生落水溺亡的慘劇,因此希望學校在此處增建浮橋一座。

  浮橋是否建成已不可考,但師生艱險中仍以茅椽蓬牖為校、瓦灶繩床為家,于山村中綿延文脈:全校七個學院及研究院、先修班,近500名教職員工、1700余名學生,就在抗戰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的1940年,匯聚粵北。他們共同支撐起的這所嶺南高等學府,也成為日后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的根脈。

2.jpg

三星坪工學院碼頭,對岸是新村。圖片來源:金羊網

  爭入圖書館

  2008年廣東省文物考古所曾搶救性拍攝了一張老坪石街古建筑航拍圖,為定位這段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坐標。

  如今,老街上的舊建筑因建設樂昌峽水利樞紐工程拆除了不少,但還能見到稍稍易址保留的廣同會館第一進建筑。廣同會館曾經是中大研究院的辦公地,1941年的研究院招生考試就是7月在此舉行的。作為民國時極少數設立研究院的大學,中大在坪石分文科、醫科、農科、師范四個研究所繼續選錄新的研究生。

  研究院那時幾乎每星期都有一次學術演講,1943年六七月間,時任廣西大學教授的陳寅恪先生就曾應邀,冒著戰火前來坪石做了為期一周的講學。

  我們順著江邊沿老街下行不足一里,視線被路邊堆放著的三個鮮亮的木箱模型吸引,這是為紀念當時中大圖書館館長、中國圖書館學奠基人之一的杜定友先生而設。對面的兩層舊式民居正在加緊活化利用,要復建一個"定友圖書館"。

  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量1934年曾居全國大學之冠,擁有21萬冊中外圖書、90萬冊雜志,而到坪石時,已在戰亂中毀棄大半(只余3萬多冊),很多學生只能在油燈下,靠抄寫老師們保留的個人藏書、講義作為參考。

  但館長杜定友從未放棄。他在坪石復課之初,便動議調整圖書館設置,一分為多,第一閱覽室就設在坪石鎮上,"公開為民眾閱覽之用",第二、三閱覽室分別設于師范學院及文學院所在地。地方狹小,閱覽室就將圖書分批,每周更換;缺乏設施,杜館長創設的一種"兩用木箱"也派上大用——開箱后既可疊為書架,也可改作書桌板凳用。

  坪石中大的讀書氛圍濃厚,從圖書館借閱的人數比在廣州石牌時期還要多。1940年12月向讀者開放,僅第一星期,入館登記平均每天就有593人次,這幾乎相當于全校師生每天有1/4的人輪流涌進圖書館!

  艱險中求學

  從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1941年中山大學編印的《中大向導》和《學生手冊》上,我們可知新生考試和轉學考試分別于當年8月12日-14日、10月6日在坪石舉行。中大各個學院均有招收,來自內地、鄰省以及港澳地區的學生都趕來應試,于民族危亡中立足嶺南、廣納英才的局面已成。

  泛黃的油印紙面上,有當時入學到坪石的行程介紹:分為五條主要線路,包括從香港到坪石、從江西泰和到曲江至坪石、從梅州到坪石、從茂名到坪石、從福建長汀到坪石。其中,行程最長的是香港到坪石需要15天,茂名到坪石也需要11天。

  手冊上還有貼心的提醒:"在這里因為白天要躲警報,如果沒有什么事情,次晨可乘四時五十分的快車來坪石。"學生們歷經顛簸的海輪、擁擠的火車、荒陡的山路,還要冒著日軍槍火,艱險的求學之旅可想而知!

  但再艱難,也阻不住他們的腳步,到1942年,中大招生人數激增,全校學生總人數超過四千人(含先修班、研究院及附中),其中光是來自香港的借讀生就有近150人。這一年學校的統計數字顯示,各類教員已達544人,其中專任教授有184位。

3.jpg

李約瑟拍攝的鄒儀新與國立中大天文臺。圖片來源:金羊網

  天文臺重現

  學校蓬勃發展,急需大量校舍,但與之相應的卻是戰時物資、人力和建設基礎的極度貧乏。

  這時候,中大建筑工程系主任虞炳烈臨危受命,承擔起各個校區的總平面規劃。上文中我們提到的所有村鎮,都在他筆下一一丈量、規制。他還為散布各村的院系設計、監造了一百余座建筑,包括教師、宿舍、辦公房、禮堂、實驗室、實習工廠等大類,建工系的學生們也承擔起幫老師畫圖的部分任務。虞炳烈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杉木板、杉樹皮、竹竿、竹渣為建材,"用魚鯪板之工程,用竹查(渣)之工程",以最低成本、最快地滿足師生們教學和生活所需。不足之處,就借用祠堂、廟宇和民房。

  今天,我們還能從相關大學和檔案部門的收藏中看到不少當年校舍的設計圖紙,可惜那些簡易建材搭建起來的房屋,在當地幾乎蕩然無存。萬幸,有個例外:中大理學院數學天文系的天文臺,這一批設計中罕見的二層樓房。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施瑛老師,幾年前研究嶺南教育史時,已留意到虞炳烈在坪石的設計,天文臺的二層小樓和拱形窗給他印象頗深。從去年開始,施瑛參與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學術探察,當他從國外網站公布的一批舊照片中,看到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1944年訪問粵北諸校時拍攝的中大天文臺建筑,心里的拼圖頓時合上了!風姿綽約的天文臺女主任鄒儀新身后,不正是虞先生圖紙上設計的拱窗和小樓嗎?

  在當地文史專家何昆亮的幫助下,更多的線索接踵而至:老人們說,塘口村旁邊有座小山包,在舊林地證上的名字就叫"天文臺山"??脊湃藛T循跡而至,用鋤頭鏟掉土壤和叢生的雜草,露出青磚、階磚和紅砂巖條石,天文臺建筑的地基輪廓就展露出來,原圖紙上用于設計安放赤道儀的大坑也完全吻合!

  如今,這處抗戰時期"南中國唯一研究天文之機構"的遺址已被妥善保護起來。烽火連天中,它還在參與"百年間機會最佳"的1941年日全食觀測、接待國際專家來訪、延續全國高校中首創數學天文系的榮光……玉汝于成,往事如昨。

  延伸:粵北抗戰基地

  抗戰時期的華南教育機構能夠在坪石、曲江等粵北地區堅持辦學,與1938-1945年初期間存在于這個區域的粵北抗戰基地密切相關。

  粵北抗戰基地是1938年日軍侵占廣州后,中國軍民在韶關建立廣東戰時政府的行政戰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來,粵北成為廣東主戰場,粵北人民的堅守為全國持久抵抗、培養戰力贏得了時間。

  粵漢鐵路由廣州穿經韶關進入湖南,若在粵北立足,東可控潮汕,西能制雷州,對于持久抗戰十分有利。國民黨余漢謀部從廣州敗走此地后,勵精圖治,取得了1939年11月和1940年5月兩次粵北戰役的勝利。

  此后的3年多,敵我雙方在清遠、從化、佛岡等100多華里陣地上維持著對峙,軍事態勢基本固定下來。曲江、坪石一帶,也就作為廣東抗日前線的相對后方地區,得以保存一片朗朗書聲。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