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10萬元貼息貸款后,返鄉創業的曾華健實現了規模養殖“瘦身鯇”愿望,釀酒大戶曾志明生產規模翻一番,紅旗村合作社撬動40畝“撂荒地”種植番薯……今年6月以來,肇慶市四會市羅源鎮與銀行、農戶共同探索鄉村振興貼息貸款,緩解“貸款難”“貸款貴”“放款慢”問題,實現種植養殖業大幅增收。
今年初,羅源鎮黨委書記焦亞邱下鄉調研帶回農戶“四連問”:沒有抵押物如何貸款?貼息貸款如何人性化?貸款手續如何簡易化?放款如何一步到位?
“農戶的發問靶向是農村融資難和融資貴,指向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焦亞邱跟鎮班子成員分析,只要貸款政策接地氣,從農戶角度考慮問題,金融活水才能真正“灌溉”農業發展。
說干就干,羅源鎮馬上召集中國人民銀行四會支行、廣東四會泰隆村鎮銀行、各村小組負責人和農戶代表座談商議、實地調研,幾經協商探索出接地氣的“三步法”。
第一步解決貸款難。鎮村對符合“兩有一無”(即有勞動意愿、有勞動能力和無不良嗜好)的農戶出具信用。經銀行實地核查后,農戶不用抵押、無需擔保,便能申請到10萬元貼息貸款,利息由鎮政府支出。第二步解決貼息貸款人性化問題。貸款利息每個月由鎮政府直接支付給銀行,真正實現“無感”貼息貸。第三步解決放款慢。銀行經理帶著電腦下沉田間地頭,分析農戶種養情況,快速進行數據分析,網上一鍵全流程發放貸款。不少農戶當天申請,銀行次日放款。
金融活則經濟活。在人行四會支行支持下,首次與羅源鎮合作的泰隆村鎮銀行將貸款年利率下調至4%。焦亞邱算了一筆賬:以貸款年利率4%計算,鎮政府拿出20萬元經費貼息,可以撬動500萬元貸款。由于農戶投入的自有資金不會低于信貸資金,這意味著羅源鎮的20萬元貼息經費,撬動了1000萬元的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到鄉村振興中去。
因地制宜的貸款模式打消了農戶疑慮。近半年來,羅源鎮27個合作社和農戶申請了鄉村振興貼息貸款,銀行放款達216萬元,推動農戶種養規模和收入實現翻番,全鎮新增30%農村經營主體。紅旗村、洞心村等村集體實行“合作社+農戶”模式,盤活了大量撂荒地,將番薯、竹稻種植面積擴大了幾倍,今年村集體收入預測將超過15萬元。
“在羅源鎮探索鄉村振興貼息貸款基礎上,近期我們將在四會市推出‘振興貸’,貼息資金從駐鎮幫鎮扶村專項資金中申請提取,年利率僅4%。”中國人民銀行四會支行負責人介紹,四會市將從銀行系統選派168名年輕骨干掛職鎮村“金融副書記”,精準對接產業和個人融資需求,以普惠金融推動農村產業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