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數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內,海上風力設備、葉片設備、電氣設備等大型設備整齊排列,工作人員穿梭其中,安裝、調試……這一幕出現在汕尾明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廠區(下稱“明陽智能”)內。近兩年來,明陽智能在汕尾市陸豐市碣石鎮內建設了投產后年產能5兆瓦及以上風電機組150套的項目。
離明陽智能約5公里的海灘荒地上,陸豐植物龍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起了現代化的農業產業園,生態種植、農業休閑、科普教育、海岸觀光等特色產業融合發展。4月初,以該公司為實施主體的陸豐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2022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產業含金量進一步提升。
革命老區汕尾的發展日新月異。重大項目落子推動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憑借創新的“田字型”基層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定,汕尾革命老區奮發向上的蓬勃動力被充分激活,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亮麗明珠。
產業項目科學布局
老區交出亮眼成績單
明陽智能所在的汕尾(陸豐)海洋工程基地內,已先后有8家海上風電頭部企業入園投資建廠,產品涵蓋風機、葉片、塔筒、樁基、海纜等海上風電主設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打開汕尾“產業版圖”,從汕尾最西邊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拓展區,到最東邊的大南海石化汕尾基地,從南部臨海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到北部的陸河產業轉移工業園,6大“萬畝千億”平臺成為構建汕尾市沿海經濟帶的主力單元。
這些“萬畝千億”大平臺彰顯高效益,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助力汕尾近兩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據統計,2016年至2021年,汕尾引進產業項目502個、總投資額2511億元,培育“四上”企業613家,新登記市場主體14.8萬戶,為汕尾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保障。
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也讓這片土地迸發出新活力。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蓮花村下轄的溫厝村內,村民溫女士正在蓮花山茶展示廳內制作咸茶,溫女士告訴記者:“在旅游旺季,僅每天賣咸茶的收入就有1000元。”溫女士家憑借茶葉種植和咸茶銷售,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通過擦亮“生態底色”、建好“網紅景點”、發展優勢產業,近幾年溫厝村走上了鄉村振興之路。該村抓住了農旅融合發展契機,扶持本地茶葉龍頭企業4家,建成茶坊41家、特色民宿3家、農家樂11家,組建村集體企業“蓮茶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有序投放電瓶車、望眼鏡、導游等項目,全面升級“吃喝玩樂購”功能配套,不斷滿足游客的鄉村旅游消費需求。2022年春節期間,該村日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超500萬元。
溫厝村也是汕尾市“大灣區生態康養休閑景觀示范帶”中心坐標所在地,近一年,村里的蓮花山茶展示廳、茶壺廣場、茶藝體驗街等景區景點順利建成投入使用。其中,觀茶鳥巢、觀景平臺于2021年底成功獲評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汕尾市城區紅草鎮晨洲村也憑借特色產業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晨洲村位于三江淡水及長沙灣海口交匯處,生蠔養殖歷史悠久。當下正值生蠔生長季節,游客來晨洲村觀光旅游,該村的游客接待中心設施齊全,配備了特色休憩場所,游客可以在此眺望遠方的萬畝蠔埕。
保護利用紅色資源
發展綠色富民產業
“舊時,人們將沉香磨成粉用以治療傷病。今天,沉香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生活。”在汕尾市陸河縣河口鎮北中村,講解員向記者介紹。2018年,陸河縣返鄉青年陳佳明注冊成立了廣東香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北中村山地2000畝種植沉香樹,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開辦沉香茶廠、沉香香廠,為北中村農戶提供沉香結香技術指導,免費提供沉香種苗,并招收當地農民進廠務工。
幾年間,北中村擴大沉香種植面積1萬多畝,為農戶提高收入500多萬元。在做好沉香種植的同時,該公司還在北中村投資建設了以薰香、品茶、沉香沐浴為元素的特色民宿,與北中村的紅色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紅綠結合”、激活“綠色產業”的“三產”融合發展品牌。
位于陸豐市東南部,碣石灣畔的金廂鎮紅色文化底蘊厚重,這里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遼闊,灘涂眾多,金廂港是全市五大漁港之一,“玻璃魷魚”“望堯牡蠣”“金鉤蝦米”等金廂特產遠近聞名。
2020年以來,金廂鎮按照陸豐市委、市政府有關鄉村振興濱海走廊景觀示范帶建設工作部署,聚焦“八大美麗”,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濱海走廊景觀示范帶建設成效初顯,金廂“彩虹小鎮”之名逐步打響,紅色文旅產業發展取得扎實成效。2021年“五一”和國慶節期間,日均游客量近三萬人次,有效帶動當地群眾創收,金廂銀灘附近的餐廳每天營業額達到數十萬元,真正帶領當地村民、商戶吃上了“紅色旅游飯”。2021年,金廂鎮簽約民宿項目8個,總投資約140億元。
在海陸豐大地上,北中村和金廂鎮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從陸豐市橋沖鎮溪碧村到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紅海灣開發區東尾村、華僑管理區北坑村,這些紅色村不僅吸引游客重溫海陸豐革命精神,還發展起了各種綠色富民產業,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為城市發展筑牢根基
近年來,汕尾市縱深推進“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建設,通過創新舉措筑牢社會平安穩定基石,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夯實基礎。具體而言,“田”字型基層治理體系是橫向全面筑牢鎮、村、組三級戰斗堡壘,縱向推行“網格化+大數據+群眾路線”的治理模式,通過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絕大多數社會矛盾被化解于基層,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在汕尾市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操作展示汕尾民情地圖系統,該系統匯聚了公安、政法、自然資源等23個黨政機關單位共237類數據,通過引入衛星圖、矢量圖,完成“一標三實”數據采集、3D航拍、網格劃分等工作,初步建成了“人、事、地、物、組織”的汕尾民情數據庫。
除了精心打造堅實的“數據底座”,汕尾在全市劃分了大網格56個、中網格864個、小網格4509個,組建了一支網格員數量達9311人的龐大隊伍,由網格員實現各類事件數據上報處置,全面掌握基層要情動態,為守好革命老區平安底線奠定了重要基礎。
“田”字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構建,不僅有力地保障社會安定,也促進了汕尾的經濟發展。面對招商項目落地需要征用土地、項目推進需要村民支持與配合等過程中出現的矛盾糾紛,“田”字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正是解決這些難題的良方。近年來,汕尾市各縣(市、區)高效的招商引資政策,離不開汕尾市各級政府“店小二”服務模式,也得益于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憑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法治公平的市場體系,加之科學的產業規劃,如今,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海陸豐革命精神正在轉變成建設沿海經濟帶亮麗明珠、譜寫海陸豐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