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城八月,草木葳蕤。
走進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接壤處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眾多科創產業園、科研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深港協同創新中心、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一期和二期、深港國際科技園、國際量子研究院、河套國創中心等項目散布其中。
今天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三周年。三年砥礪前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進入全面鋪開、縱深推進階段,一系列重大戰略、重大改革、重大平臺、重大政策和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截至目前,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部署的56項重點任務中,探索知識產權證券化等14項已經完成,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42項取得重大進展,5方面47條經驗做法在全國推廣,深圳先行示范作用進一步彰顯。
三年高水平的發展積累,讓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更顯生機勃勃,其獨特的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向世界展示出我國改革開放的磅礴偉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創新生態變革 發展質量躍升
8月1日,深圳企業元戎啟行的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車輛的感知系統提前識別周圍車輛及其移動方向和速度,并調整自身速度安全通過。面對突如其來橫穿馬路的行人,系統踩下剎車,禮讓行人。
一輛“聰明”的自動駕駛汽車背后,是深圳千億智能網聯產業集群的崛起之勢,更是深圳以創新為要,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的生動注腳。
過去幾年,深圳著力推動創新體系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構,已逐步建立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隨著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落地建設,鵬城實驗室、光明科學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一批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形成,深圳基礎研究能力也實現穩步提升。目前,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突破5%,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創新要素涌動,經濟穩中見韌。2021年,深圳GDP實現3.07萬億元,同比增長6.7%,繼上海(2017年)和北京(2018年)之后,成為國內第三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2022年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5016.91億元,同比增長3.0%,增速在一線城市中位列第一。
企業生態得到進一步完善。截至2022年7月,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1萬家、世界500強企業達10家、境內外上市企業突破500家,經認定的市總部企業數量達319家。
今年6月,深圳還制定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一群一策”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上半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41.8%,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良好的環境吸引全球創新人才匯聚深圳。74位全職院士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超2萬人……從當年的“孔雀東南飛”到如今的全球英才聚鵬城,一撥又一撥時代追夢人正在深圳的“創新鏈條”上爬坡躍升,助推先行示范區高質量發展躍上新臺階。
綜改蹄疾步穩 開放上新水平
近日,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項目報送至國家發展改革委,成為全國首個正式申報的保障性租賃住房REITs項目。
2020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黨和國家賦予深圳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更多自主權,這是新時代深圳先行示范區發展的關鍵一招和重要抓手。
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深圳以綜合改革試點為重大抓手,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繼續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再次擔當“開路先鋒”,牽引帶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截至目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落地見效,試點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重點領域改革亮點紛呈。一些改革事項填補了國際國內相關領域的立法空白,一些改革事項實現了與境外規則制度的銜接互認……為深圳在新時代推進“雙區”建設、“雙改”示范注入澎湃動力。
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推廣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推廣借鑒深圳五方面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這既是對深圳創新發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對深圳繼續敢為人先、先行示范的鞭策。
一邊是改革攻堅率先挺進“深水區”,另一邊是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在深圳蛇口港碼頭,巨輪穿梭、岸橋林立。以前塞滿貼牌電視機的集裝箱,如今裝著TCL華星的液晶顯示面板和各種電子元器件,輸往波蘭、墨西哥等地的海外工廠生產線。
近年來,深圳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境外上市融資、海外研發等,推動與國際投資、貿易等規則相銜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全力打造開放高地,深圳匯集來自全球超160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其中包括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累計批準外商直接投資項目超10萬個。
2021年,深圳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00億美元、三年年均增長10.2%,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也在持續加強,“灣區號”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健全和完善。今年上半年,深圳國際友城總數增至89個,國際友好港26個,推動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完善。
民生幸福獲得感持續攀升
2022年秋季,龍崗、坪山、光明區等三所高中園各3所公辦普高學校即將開辦,成為本年度公辦普高大幅增量擴優的主要“推動力”。
“這兩年光明的學位越來越多,學位申請很順利,我和兒子終于不用兩地分離了。”以前,梁先生像候鳥一樣,在深圳和老家四川兩邊奔波;今年8月,梁先生將兒子和妻子從老家接了過來,準備一家團聚。
過去幾年,面對學位不足的民生關切,深圳著力開展學位建設攻堅戰,規劃布局建設四大“高中園”,探索實施“大學區”招生辦法,辦學質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一批教育領域的難題得到有效破解。
一直以來,深圳聚焦“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目標,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九大類民生支出占到財政支出的近七成。
8月1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深圳醫院(以下簡稱“阜外醫院深圳醫院”)三級甲等心血管專科醫院揭牌儀式舉行。這標志著廣東省首家公立三級甲等心血管專科醫院在深圳南山誕生,華南及周邊地區重癥心臟病患者的救治有了國際先進水平的治療保障。
目前,深圳持續深入推進“三甲倍增”計劃。隨著阜外醫院深圳醫院揭牌,深圳三甲醫院的數量由2015年的10家增加到目前的30家。
日暮時分,南山區桃源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漸次熱鬧了起來:民樂隊正在排練新的曲目,剛放學的孩子們來到圖書閱覽室靜靜地閱讀……
持之以恒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圳選取了一批面向社會開放、設施較為完備、人流較為密集、交通較為便利的場所作為實踐活動陣地。全市還建立起了近2000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在群眾中深入開展文明實踐。
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幾年來,深圳美術館新館、深圳科學技術館等“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首批項目開工建設,“十大特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取得新進展,一批文化惠民基礎設施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更足。
在勇毅篤行中續寫時代新篇章,三年腳踏實地的發展,讓深圳在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道路上邁出堅實而有力的一大步。
如今,邁過“不惑之年”的深圳,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賽道上敢為人先、奮勇爭先,跑出這一程的“加速度”、跑好這一棒的高質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張絢麗畫卷上演繹出更加精彩的“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