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交四航局港灣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下稱“中交四航局港灣院”)設計的廣州長洲島新擔涌游艇公共服務基地項目碼頭工程一期工程竣工驗收,建成32個游艇泊位,包括10個21米游艇泊位、20個15米游艇泊位和2個10米游艇泊位。
長洲島作為一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缺乏現代化的旅游設施和基礎設施,旅游業轉型升級成為難題。綜合考慮游艇休閑產業發展潛力及廣州市發展游艇旅游的條件,長洲島新擔涌碼頭定位為公共游艇碼頭,致力于引導和促進區域休閑旅游業升級換代。
區別于費用高、門檻高而實際使用率較低的封閉式會員制游艇會、帆船港,廣州長洲島新擔涌游艇公共服務基地不收會籍費,為游艇和水上運動愛好者及普通民眾提供“無門檻”的游艇停泊、補給、保養、租賃、會務、水上休閑娛樂等服務,能有效帶動游艇旅游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促使游艇產業進入良性和高速發展階段。
該項目由中交四航局港灣院承擔勘察測量、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工作。在前期階段組織并通過7場專家評審會、2場專題會,中交四航局港灣院完成了多達20次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修改,預先解決了施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質和技術難題,給出了最優的設計和技術方案,最終確定新建游艇泊位156個及配套設施,使用港口岸線共406米,分三期建設。
“這個工程基巖面埋藏深度起伏變化較大,因為地質原因,施工過程中有2根PHC樁無法達到設計深度。如果變更設計方案采用灌注樁代替原PHC樁方案,施工成本會大幅增加,工期也將延長。”中交四航局港灣院水利水環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于曉巖介紹,針對項目施工中遇到的難題,中交四航局港灣院突出設計引領,充分發揮設計優勢,及時為工程公司解決技術難題,提出PHC樁外套預制混凝土塊體增強樁基穩定性的技術方案,最大程度節省了工程造價,縮短了工期。
考慮到周邊為旅游景區,為把對景點環境及市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中交四航局港灣院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特色,將一期碼頭設計為順岸式和梳式布置,不占用水道主槽的水域通道,避免對魚類生存產生不利影響,既滿足游客的需求,又避免了對當地環境的破壞,將游艇碼頭完美融入當地優美環境中。
依托長洲島生態環境及歷史文化資源,長洲島新擔涌游艇碼頭的建成,將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濱水休閑旅游的發展,對長洲島建設“廣州中心都市慢島”,打造游艇產業和水上體育運動產業集聚區,發揮“一江兩岸三帶”社會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