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深圳市應急管理局消息,《深圳市應急疏散救援空間規劃(2021—2035年)》正式印發實施。規劃著眼于應對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實際,構建應急疏散救援空間體系,拓展國土空間韌性,為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安全空間保障。
規劃基于深圳小地盤、高密度、超大型沿海城市特點,全面分析城市可能面臨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風險,并借鑒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強化空間資源的功能復合和整合利用,構建由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救援設施、應急醫療衛生設施、應急物資儲備與配送設施、戰略預留應急用地和應急交通設施組成的“5+1”分級分類應急疏散救援空間體系。
以滿足多災種綜合應對、多資源綜合利用、多功能綜合配置、多人群綜合適用為原則,規劃布局了24處中心避難場所、150處普通長期固定避難場所和106處高齡群體特定避難場所,可滿足約228萬人中長期避難。
著眼于“全災種”“大應急”新時代應急救援目標,規劃建立“綜合+專業”救援互為補充、覆蓋全域、高效協同的應急救援設施體系。全市共規劃5處綜合應急救援基地、196座城市消防站、10座森林消防設施、16座海上應急救援設施;構建“綜合+專業”應急醫療衛生設施體系,以加強生命與健康安全防線。
全市規劃新建、改擴建應急物資儲備設施24處,重點保障基礎民生需求;規劃新建應急物流配送設施18處,主要結合物流場站彈性預留,滿足應急物資的臨時存儲、分撥、配送等。同時還在南山區、寶安區和大鵬新區設置3處戰略預留應急用地,作為城市安全發展的彈性空間,可應急用作方艙醫院、臨時應急指揮中心等應急設施的建設,或承擔救援設備部署、救援隊伍駐扎等功能。
規劃還構建了陸、空、水等多種途徑協同高效、層次清晰的城市立體應急交通體系。全市規劃17條救災干道、36條疏散主通道和123處直升機起降點,為城市提供人員緊急救援救護、避難疏散和應急物資保障等交通運輸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