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廣東省漁歌之鄉”“廣東省小提琴之鄉”授牌儀式在汕尾市舉行,標志著汕尾繼獲評“中國散文詩之鄉”“廣東省戲劇之鄉”后,再添兩張文藝“金名片”。
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是分布于汕尾地區疍家漁民世代口耳相傳的古老民歌,與廣府咸水歌、客家山歌并稱廣東三大民歌。其節奏緩和、樂音和諧、旋律優美細膩,唱詞內容來源于生活和勞作,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漁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2014年,汕尾漁歌入選國家非遺名錄;2018年,汕尾漁歌晉京專場演出在北京民族劇院舉辦;2021年,汕尾出臺《汕尾市汕尾漁歌保護規定》。近年來,汕尾不斷拓展以漁歌為素材的歌舞演唱,定期舉辦漁歌文化節,在旅游業中滲透漁歌元素,在學校教育中融入漁歌文化,鼓勵創作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漁歌,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汕尾漁歌綻放出熠熠光彩,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推崇傳唱,累計培養漁歌人才600多人。
作為馬思聰的故鄉,汕尾小提琴藝術氛圍濃厚、群眾性活動豐富。近年來,汕尾連續舉辦了兩屆全省性的“馬思聰杯”小提琴邀請賽,獲得參賽選手和評委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汕尾市職業技術學院設立小提琴專業,培養專科學生近400人;在市城區和海豐縣設立了3個“馬思聰小提琴培訓基地”,培養小提琴學員500多人,獲得20多項省級獎項、2個國家級獎項。
近年來,汕尾首創提出“文藝工作提升年”“文藝工作質量年”工作主題,各項文藝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隨著“善美文化”示范工程的深入實施,汕尾持續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三篇文章,帶領廣大文藝創作者創新文藝形式、積極開展各類文藝惠民行動,深入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代表性文藝品牌,不斷豐富“善美文化”內涵,扎實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藝賦能推動海陸豐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