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石峽遺址發掘五十周年之際,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推進廣東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助力實施“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由韶關市文廣旅體局與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考古專業委員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曲江區人民政府協辦的“紀念石峽遺址發掘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韶關召開。
曲江石峽遺址是廣東先秦時期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于1973年底至1978年底經過三次發掘,揭露面積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石峽遺址共有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時間跨度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至春秋早期,以其中第二期的石峽文化最具代表性。石峽遺址為嶺南迄今所見新石器時代晚期最高等級聚落,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被評為“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石峽遺址的發現“為探索嶺南地區從原始社會到秦漢以前的社會文化發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鑰匙”,為研究嶺南先秦考古學文化譜系與早期文明進程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石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廣東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嶺南秦漢以前古文化的空白,為探討與鄰近省區及東南沿海地區同時期文化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對考古學和歷史學都有重要意義。以其命名的石峽文化則代表了嶺南新石器晚期時間段的文化高地,對周邊區域產生了很大影響。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五十年前,石峽遺址成為廣東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廣東新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2021年,英德巖山寨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成果。“英德巖山寨遺址的發現,就是石峽遺址發掘五十周年的最好紀念。這說明廣東考古的未知數還有很多,廣東考古大有可為。”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