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別合作區鲘門鎮百安村風景秀麗,正搭乘“百千萬工程”的東風加快建設成為“村治明星”。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振奮人心!”“鄉村迎來了又一輪新機遇。”“我們將不斷做優‘面子’做強‘里子’。”……11月6日,全省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現場會(下稱“現場會”)在茂名召開,在全省各村的村“兩委”干部、鄉村振興參與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廣東將重點打造一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引領示范全省鄉村振興。大家紛紛表示,今后將以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大抓人居環境建設,有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人居環境靚起來、鄉村治理強起來、文明新風撲面來的良性循環;同時,大抓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現方式,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縣鎮村流動,為縣鎮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做優“面子”做強“里子” 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古民居、書院、古巷……步入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傳統氣息撲面而來。在這里,除了欣賞美景,游客還可在祠堂觀展,入住古民居,體驗非遺、看表演、品美食,每一處都能發現“驚喜”。
“選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為南社文旅發展帶來新機遇,我們將努力打造‘莞邑古村·嶺南遺風’文旅融合發展示范村。”南社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謝柱成表示,接下來,將側重古村保育活化特色,深入探索古村落保育活化利用新路徑、新模式,打造一批特色新片區,擦亮古村落特色文旅名片,推動南社古村申報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
南社村黨委副書記謝效良表示:“現場會不僅給我們極大的信心和鼓勵,還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優秀經驗,不斷做優‘面子’做強‘里子’。”
“現在的南社村更美了,每到節假日有許多旅客過來打卡。”東莞圖書館茶山分館館長李培軍對南社村情有獨鐘,站在村中古榕樹下,看著游玩的旅客,感慨良多,“大美南社不僅是嶺南古村落的經典代表之一,且是中國古村落文化傳承的縮影”。
在汕尾城區紅草鎮晨洲村,依托蠔產業而興的“蠔情萬丈”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引人注目。
“我們晨洲村世代有以魚塭養殖生蠔的傳統,這里養殖的生蠔肥、嫩、鮮、美,所以有‘中國蠔鄉’的美譽。”晨洲村黨總支書記黃智明介紹,依托生蠔養殖產業布局,晨洲村科學規劃設計生活居住、萬畝蠔田和濕地觀光三大功能區,以新業態帶動新經濟。
不僅如此,晨洲村還利用蠔產業熱度和萬畝蠔田風光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打造白鷺公園、環島健身康養步道、特色海島餐廳、情景商業街等景點,吸引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鼓起了當地群眾的錢袋子。
“村里有污水處理設備,垃圾都在集中點收集,有統一的管理人員。”黃智明介紹,村里圍繞古榕樹景觀打造大榕樹公園,還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實現標準化公廁、垃圾收運處置設施全覆蓋,投資200萬元建設兩處污水處理終端,打造“人在畫中行”的美麗鄉村。
“我們村將以此次被評為‘百千萬工程’典型村為新的起點,因地制宜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黃智明表示,晨洲村接下來還將深化與華南理工大學的合作,打造晨洲蠔標準化、智能化養殖示范基地,并組建“1個蠔產業生態園+12家蠔業發展有限公司+N名養殖戶”的蠔養殖產業化聯盟,實現蠔民增收、蠔業增效、蠔村富裕。
集體經濟強起來,美麗鄉村展新顏。走在湛江市吳川市黃坡鎮唐基村村道上,兩旁的商鋪鱗次櫛比,小超市、餐飲店、服裝店、水果店等一應俱全,附近村民的日用品需求均可滿足。
唐基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曾獲評“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鄉村振興十大示范村鎮”。近年來,該村群策群力,把盤活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促民增收的突破口,將村集體閑置的自留地改造提升為經營性項目,通過租賃、招商運營等方式進行盤活,并引領多業并舉,村集體經濟收入連年快速增長。
“我們將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積極發展農旅產業,建設宜居、宜游、宜商的美麗新農村,為助力‘百千萬工程’貢獻力量。”唐基村黨支部副書記孫土成表示,接下來,唐基村將發力鄉村旅游,結合自身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并籌建面積約達200畝的百果園,“這樣一來,就能確保無論是什么季節,游客們都能品嘗到唐基村產出的新鮮水果”。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 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如今乘著‘百千萬工程’的東風,我們更要進一步利用好當前的利好政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陽江市陽東區大八鎮周亨村黨總支書記梁啟宗說。
“蘋果粉蕉”是陽東區大八鎮周亨村的省級“一村一品”農業名片,村里香蕉種植面積約1500畝,是當地村民除水稻外又一特色“致富密碼”。
今年9月下旬,周亨村新成立的香蕉北運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后,來自粵西各市和惠州、河源等香蕉原產地的運輸貨車明顯多了起來,這些車運輸的香蕉在北運中心處理后,最終被運往湖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銷售。
“打造香蕉北運中心,既可以在當地集聚更多買賣全國的香蕉購銷商、提高本地香蕉的價格,又能引進水果加工保鮮技術,為村民提供技術崗就業機會。”作為該中心成立的牽頭人,梁啟宗看著眼前熱鬧的場景,欣慰地表示。
梁啟宗本科畢業后就選擇了返鄉創業,并于2020年底被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懷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感,近年來,他成立陽東區裕隆種養專業合作社,帶動上百農戶種蕉致富,致力于讓更多鄉賢回歸家鄉發展。
“這次現場會更讓我增強了信心。”梁啟宗表示,將堅持夯實農業產業之本,明年不僅要擴建一座1000平方米的北運中心廠房,還會將這種模式推廣到水稻等其他農產品運輸中,延長更多特色種植業的產業鏈。
“現場會描繪出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美好藍圖,作為基層一線代表,我備受鼓舞,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肇慶市廣寧縣橫山鎮羅鍋村相關負責人表示,竹子是廣寧的特產,更是羅鍋村的資源亮點,該村將以竹子產業為基礎,依托羅鍋口景區、觀竹亭、綏江兩岸風貌帶等文旅要素,積極謀劃強村富民產業,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業態融合鄉村發展道路。
以竹為媒,羅鍋村扎實推進文旅產業振興,打造以富有鄉村風情的古街商鋪、古樸高雅的渡口書屋為特色的羅鍋旅游產業街,融合竹海大觀景區、觀竹樓、梅雙坪美麗江濱綠道、雍和里古村落等特色旅游資源,舉辦羅鍋周末文旅集市,為游客提供特色小吃、愛心集市、文化雅集、龍獅武術表演,進一步激發文旅市場活力。
此外,羅鍋村還以租賃、合營等形式盤活村中閑置土地,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方式參與文旅項目市場化運作,增加村集體收入。
云浮市新興縣簕竹鎮良洞村則將“政企村共建”養殖小區項目作為村級“書記項目”,深化“一引三帶”模式,推動“村企共建”“村村聯建”帶動共富共享。
新興縣簕竹鎮良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秦明中表示,新興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來抓,通過政府成立國有投資平臺建設“政企村共建”養殖小區,引入溫氏等龍頭企業進行專業化運營,每年獲得的固定純收益用于重點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
鄉村振興如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針對這個問題,良洞村黨支部依托本地獨特的自然稟賦與養殖傳統,因地制宜提出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推行“流轉模式”“入股模式”“抱團模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依托毗鄰溫氏集團發源地的優勢,良洞村黨支部通過村企共建,推動300多畝土地流轉,盤活土地發展村組經濟。村中有預混料廠、種豬場等5家溫氏下屬企業,年總產值近8.5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至93萬元。
“村集體錢包鼓起來后,資金廣泛用于公路硬化、亮化工程、污水治理等領域,進而加快新農村建設,鄉村更美,生活更好。”秦明中說。
良洞村村民簡樹輝親身見證了“百千萬工程”給村莊面貌帶來的新一輪變化。他說:“近兩年,良洞村的建設發展日新月異,村里的經濟發展也十分活躍,不但有工廠還有養殖小區,大家可以足不出村實現家門口就業。”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鄉村治理強起來,群眾主體廣泛參與,全面鄉村振興才能可持續推進。
“現場會強調大抓體制機制改革,我們深有體會。”中山市板芙鎮里溪村黨總支第一書記范展顥表示,里溪村鄉村建設充滿活力,通過“結對子”共建,推廣鄉村治理積分制、環境衛生紅黑榜、垃圾分類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等典型做法,村民主動參與村莊事務,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目前,該村還培育一批“法律明白人”、積極在村創業的“帶頭人”。
“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單,是對我們工作的莫大肯定。”范展顥介紹,2個月前,里溪村剛被認定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他表示,下一步,板芙鎮將繼續發揮“紅色引擎”作用,將里溪打造成示范教育基地和紅色生態旅游區,為當代農村改革和鄉村振興提供“里溪樣板”。
深汕特別合作區鲘門鎮的百安村,正搭乘“百千萬工程”的東風加快建設成為“村治明星”。這個戶籍人口僅千余人的濱海小村落,曾獲評“2022年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不久前更是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現場會召開后,我們深受鼓舞,更加堅定了推進鄉村振興的信心!”百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俊璇表示,首先從觀念入手,深化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村規民約、定崗聯戶、志愿服務、定期評比五大制度,不斷提升基層群眾自治能力。
“我們結合旅游業發展機遇,鼓勵引導村民做好門前‘三包’,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園’小生態板塊,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日活動,推動道路、沙灘等基礎設施得到長效管護。”黃俊璇介紹,百安村還推廣“積分制”“清單制”,聯合騰訊公司積極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利用“深汕村治”小程序引進優秀數字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
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儒溪村,近年來,這個村莊逐步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我們迎來了新機遇。”儒溪村黨委書記陳旺弟表示,回村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成為儒溪村發展的源頭活水。日前,儒溪村還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現場會提到要大抓社會力量參與,我感觸最深。”陳旺弟表示,儒溪村近年收獲一系列新變化,無不依靠黨員干部、經濟社班子、婦女和青年的力量,還有村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接下來,儒溪村計劃讓各經濟社黨支部在工作中掌握更強的自主性。
儒溪村的建設加快,讓年輕村民更加充滿期待。岑佩華自小在儒溪村長大。看到來村里“打卡”的游客越來越多,他決定回鄉創業,開了一家咖啡店。如今,這家咖啡店的日營業額最高能達到5000多元。“回村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都相信儒溪村會越來越好。”岑佩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