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以“中文報業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為主題的世界中文報業協會第56屆年會在廣州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美國等地的30多家主流媒體負責人、專家學者、相關部門負責人等代表逾百人齊聚羊城,在珠江之畔探討中文報業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交流互鑒讓中華文明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此次年會開幕式上發布了《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共享稿庫倡議書》,并宣告“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共享稿庫”正式啟動。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背景之下,全球中文報業要如何抓住融媒體時代機遇,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融合發展的媒體平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與會各方的關注焦點。
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應堅持守正創新
潮涌珠江畔,共話深融合。這些年來,技術迭代速度日新月異,內容創新腳步蹄疾步穩,中文報業媒體融合浪潮不斷涌現。
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新聞學教授林如鵬表示,從傳播技術維度看,近些年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正面臨新形勢。他認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是中文報業媒體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方法路徑。
林如鵬介紹,廣東省近些年全力探索媒體深度融合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模式,在體制機制改革、人才隊伍建設、內容生產傳播、技術平臺建設、公共服務轉型以及盈利模式優化等方面呈現出新圖景。“11月15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正式發布‘兩端一云’建設方案,正是主流媒體融合持續破陣進階的又一生動實踐和探索。”他說。
林如鵬表示,在新時代中國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些基本經驗,包括正確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其中,“守正”指的是堅守初心使命,肩負主責主業;“創新”指的是勇立時代潮頭,追求突破進步。“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應實現守正與創新的有機統一,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好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說。
中國臺灣《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就“建設新時代全媒體傳播體系”作分享。“當下,新聞媒體面臨信息競爭日益激烈、新聞內容呈現方式多元、新科技更迭速度加快等趨勢。”他分享了《聯合報》因應新變化、應對新挑戰的五大解法,包括組織改造調整工作流程、數據驅動推動編輯室轉型、全媒體產品多元呈現、資產活用轉變商業模式和建立新工作室創新內容表達。
“報業,是報道之業,而非報紙之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建武分享了自己對于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思考。他認為,新型主流媒體是以互聯網為核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媒體,是一種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平臺型媒體。在他看來,全媒體傳播體系不是孤立的單個媒體,而是一個橫向連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縱向打通各級各類媒體從而共享信息資源和用戶資源的體系。
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者發揚者
開幕式上,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員單位代表上臺啟動“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共享稿庫”。
“廣東的飲食文化、武術文化和傳統中醫藥文化,都是能引起外國人共鳴的項目。接下來,我希望通過‘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共享稿庫’,推出更多體現中華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好作品。”國際日報報業集團中國事務部副主任、胥山月刊社社長伍新雄表示,作為海外華文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向駐在國華僑華人推介嶺南特色文化名片,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發揚者。
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張志安分析,青年群體的數字生活高度依賴社交媒體,其日常生活深度嵌入數字化網絡平臺,呈現出典型的“生活在媒介”特征,他們更加樂意接受形式生動、內容可感、輕松娛樂、沉浸交互的數字產品,因此,面向青年群體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傳播要更加注重傳播方式的運用。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舉。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背景下,如何做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傳播者推動者?多位中外專家學者與媒體負責人也進行了分享交流。
《光華日報》總經理李興前從馬來西亞檳城遠道而來。“隨著一系列產業園區、鐵路、地鐵等中馬共建‘一帶一路’項目開花、結果,相關建設內容已成為媒體報道的重點。”他說,馬來西亞華文媒體在推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中,扮演著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中國的發展勢頭有目共睹,我們將大幅增加對中國、對廣東的報道,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當今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邢廣程就“‘一帶一路’倡議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這一主題,向與會嘉賓分享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浸透著中華文明的深刻內涵,不僅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臺,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實踐平臺。“古代絲綢之路為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一帶一路’倡議必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更大的力量。”邢廣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