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海口村的工業園區改造升級如火如荼:破舊廠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崛起”的智能科技園,4線貫通后的“灣區大號地鐵”從旁而過,快速通達廣州、東莞等周邊城市,優越的區位優勢吸引企業集聚。
這樣的蝶變,也在東莞發生著。從東莞水鄉大道駛入望沙路,過去低矮的老舊廠房不見了,一棟棟高標準廠房拔地而起。這塊被重新定義的千畝連片土地,正“長出”一座新園區——水鄉河西現代化產業園區。
新一輪“空間革命”在珠三角悄然打響:深圳向天空要土地,全力推進“工業上樓”;佛山高標準建設佛北戰新產業園和“雙十園區”,攻堅老舊工業園區改造升級,加快建設廣東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東莞大力建設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規劃一批現代化產業園;惠州以大平臺做強縣域經濟,集中資源力量建設“3+7”產業園區;珠海打造5.0產業新空間,推動載體升級、產業向新……
一手抓老舊工業園區改造,一手抓新平臺載體建設,珠三角各市因地制宜,以改革為動力,創新推出不同舉措,但都有著相同目標: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騰出新空間、開辟新舞臺。
改老園區 引新項目
“既留住了企業,也美化了村容村貌,增加了人氣。”談起老舊工業園區改造帶來的變化,佛山市禪城區張槎街道海口村黨委書記陳紹偉露出了笑容:“建成后的載體,預計租金收入將增長10倍以上。”
這源于禪城區在海口村率先探索“集轉國+居改工”的土地改造模式,不僅破解中心城區無地可用、低效用地的難題,還引入寬普科技等龍頭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
“土地模式的創新,不僅盤活了村集體土地資源,也消除了企業對土地權屬的顧慮,為企業提供了穩定且可靠的發展環境。”廣東寬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鄒衛峰頗有感慨。
就在不遠處的禪城區南莊鎮,同樣由村級工業園改造而成的灣區智造港,今年3月全面開放后實現首期“開園即招滿”。
禪城南莊通過一系列舉措,流轉或租賃村集體土地投資建設了超30萬平方米的都市工業載體,引入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敢于啃硬骨頭,佛山向老舊工業園區要優質空間。
今年以來,佛山市委、市政府大刀闊斧改革探索,結合推進“百千萬工程”以及建設廣東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對老舊工業園區發起新一輪改造升級攻堅戰,專門出臺行動方案,在全市劃定重點改造片區13個、面積約25平方公里,并選定首批15個改造升級項目。
視線轉向另一個制造業大市東莞,越來越多老舊工業園區迎來“新生”。
水鄉河西現代化產業園區占地近7200畝,目前完成土地整備近3000畝。它是東莞最大的政府主導“工改工”地塊,也是全市首批四個示范現代化產業園區之一,現已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目前,共有18宗重點產業項目在這里布局,總投資121億元,年產值預計108億元。
沿著望沙路一路向南,行至位于水鄉河西現代化產業園區的莞臺高新產業園,可以聽見工程車隆隆作響。目前,首開區已吸引16家臺企簽約入園,這里將成為發展數控裝備、電子信息、智能家居、汽車零部件等產業的“熱土”。
“我們不僅是建造產業園,更是在搭建臺商發展的舞臺。”廣東莞臺高新產業園區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宏欽介紹:“我們‘團購定制’土地、廠房、政策,發出‘全球臺商進莞來’的號召。”
造新平臺 迎大產業
在佛山北部,一個橫跨兩區九鎮街、總面積超過500平方公里的“超級園區”正在崛起。一批百億級項目相繼落地建設,部分已經建成投產。
這里是佛北戰新產業園,為全省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之一,也是佛山舉全市之力實施北向戰略的重大平臺,重點發力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和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
“自2022年啟建以來,佛北戰新產業園加快推進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佛山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胡學駿介紹,在項目招引方面,產業園共引進37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額達2736億元,包括廣東寧德邦普一體化新材料產業園、星源材質、廣東醫谷、朗華工業供應鏈等重大項目。
作為“中國工業第四城”,佛山正在謀求轉型升級之變,加快從“工業3萬億”向“工業4萬億”躍升。其堅持“五改”(技改、數改、村改、地改、股改)聯動,以深化改革為抓手,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
遍地開花的村級工業園曾是孕育佛山制造業的“產床”,但隨著時代發展,工業不連片、產業不成帶、土地碎片化等難題也逐漸凸顯。如何更好地破解難題?近年來,佛山以極大的決心和魄力,打響“空間保衛戰”,不僅劃定450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紅線,規劃建設54個萬畝工業集聚區、44個千畝工業集聚區,還高標準建設佛北戰新產業園和“雙十園區”,為優質企業落地和本土企業增資擴產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有力支撐產業“上新”。
這也是廣東加快打造“萬畝千億”大平臺的縮影。作為全球產業高地,珠三角工業起步較早,土地開發強度較高,空間制約也日益突出。為此,各地通過改革創新,為制造業開拓新空間。除了改造老舊工業園區,還重塑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建設重大平臺。
在東莞,去年60個現代化產業園區相繼在多個鎮街(園區)“起筆”。今年,東莞將重點聚焦現代化產業園區、標準化產業片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完成土地收儲1萬畝,并推動“工改工”拆除整備1萬畝以上、城市更新工業投資400億元,以承載大產業、大項目、大設施。
在惠州,“3+7”產業園區加快建設,去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22億元,供地類項目新簽約221宗、新開工140宗、新投產126宗,完成工業投資982億元、規上工業產值8027億元。今年,惠州將全面提升園區的金融、物流、人才、生活等綜合服務功能,計劃完成園區基礎設施投資280億元以上。
隨著廣東實施“大平臺”提級賦能行動,珠三角正涌現一批新的重大園區載體,為制造業當家提供更硬核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