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木吐綠。適逢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到來之際,東莞市林業局再次發起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這已成為東莞市林業局每年的“例牌菜”。
筆者獲悉,東莞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已有36周年。截至2016年,東莞累計出動2965.87萬人次,植樹10542.50萬株。去年,東莞也曾扎實開展過形式多樣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全年全市共有91.82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343萬株,新建28個義務植樹基地,全市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8%。植樹僅為東莞生態建設的一部分。作為正在轉型升級的制造業大市,東莞對城市品質提升有著迫切的需求。本周,在東莞全市城市工作會議上,東莞市委書記呂業升強調,要向廣深的城市品質看齊,不應為追求速度而降低自我要求、犧牲城市規劃建設的標準和品質。東莞市市長梁維東提出大力實施城市品質三年提升計劃,以城市品質的大提升推動東莞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其中,“以全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森林公園分類提升工程為著力點,加快建設現代生態都市”被列為提升計劃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一時之間,東莞生態建設被放在了新的戰略高度。
一路走來,東莞市民亦見證了這座城市“綠變”的過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東莞愈煥發出新的生機,并將在時代與城市賦予的使命下,努力蝶變,越變越綠。
成效 森林公園年接客總量逾2000萬人次
近年來,東莞緊緊圍繞建設“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的戰略目標,先后通過創建國家生態城市與文明城市等工作的帶動,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格局下致力建設現代生態都市,打造生態發展的新常態,成效顯著。
來自東莞市林業局的一組數據顯示,東莞大力推進森林公園建設,截至目前,市鎮兩級投資23.83億元,建成開放總面積356.86平方公里的十四大森林公園;2014年,銀瓶山森林公園清溪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5年,銀瓶山森林公園獲評“廣東十大最美森林”。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東莞全力推進新一輪綠化東莞大行動,不斷深化林業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國土綠化,林業生態建設同樣戰果頗豐:森林覆蓋率37.4%,活立木蓄積量374.26萬立方米,比2015年增長6.4%,實現了森林資源生長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環,清溪鎮獲評“廣東省森林小鎮示范鎮”。
生態效益方面,2016年,全市森林生態效益總值達77.59億元。其中,同化二氧化碳效益17.64億元,釋放氧氣效益21.12億元,涵養水源效益10.63億元,森林儲能效益6.58億元,保土效益4.57億元,凈化大氣效益1.54億元,生態旅游效益15.41億元。
生態建設方面,東莞始終把林業生態工程作為打造“現代生態都市”的有力抓手。2016年,按照水源林、生態林、紅樹林“三林共建”的工作方針,不斷完善森林網絡;開展鄉村綠化美化、美麗幸福村居、“小山小湖”社區公園等建設,建成“小山小湖”社區公園57個,面積共170.72公頃,建成鄉村綠化美化示范點66個,營造水鄉生態林網4.07公頃,種植紅樹林0.5公頃。
生態旅游方面,東莞以森林公園建設為載體,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各大森林公園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著力完善各項配套設施,不斷挖掘人文景觀,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來休閑娛樂,讓森林公園成為東莞市民的最佳去處。截至2016年底,十四大森林公園全年游客總人數達2000萬人次,在全市森林生態效益77.59億元總值中,生態旅游效益達15.41億元。
此外,為大力鞏固國家森林城市的創建成果,東莞還深入開展了新一輪綠化東莞大行動。其中,全面完成潮莞高速53.7公里生態景觀林帶造林種植任務,同時開展廣深高速、廣深沿江高速、東江沿線、京九鐵路等4條生態景觀林帶的管護和驗收結算工作;落實廣深鐵路沿線綠廊計劃,建設沿線生態景觀林198.8公頃;完成水源涵養林改造199.13公頃;完成幼林撫育2068公頃;黃旗山城市公園林相改造工程二、三期項目完成驗收結算工作……
規劃 增強生態綠心輻射作用
根據“大力實施城市品質提升計劃”的工作部署,為讓城市擁有更多的藍天白云和青山綠水,東莞將大力實施森林公園分類提升工程,力爭至2020年,全市建成20個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37.4%,濕地公園25個以上,森林小鎮14個,基本形成覆蓋全市的濕地公園體系。
東莞市林業局透露,以城市品質提升計劃為綱領,東莞將對大嶺山、大屏嶂、銀瓶山、黃旗山、同沙及水濂山六大森林公園實施分類提升工程;堅持“園城互動、多元融合”的建設原則,按照“提高定位、補齊短板”的工作思路,不斷增強森林公園生態綠心的輻射作用,切實帶動周邊區域增效增速發展;力爭將銀瓶山森林公園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將大嶺山、大屏嶂森林公園打造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
東莞還為此制定了詳細的規劃方案:
一是優化森林公園景點景觀建設。重點打造同沙濕地公園,充分利用同沙豐富的濕地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發揮同沙在市區和松山湖高新產業區之間的地理優勢,將其打造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植物博覽園。持續開展林相改造和森林景觀營造,針對六大森林公園速生林面積較大、樹種單一的特點,計劃逐年進行林相改造,打造藤蔓世界、紫荊園、紫薇園、木蘭園等一批具有嶺南特色的植物景觀。完善配套游客服務項目,規劃建設森林博物館、大嶺山林科園科普展示館、銀瓶山謝崗片區珍稀植物園、銀瓶山清溪片區板嶂綜合服務區、銀瓶山九棟綜合服務區等。
二是完善森林公園交通系統建設及配套服務設施。針對森林公園人車混行、停車困難的現狀,規劃在核心景區內新建一批智能立體停車場,試點引入地下停車場、租用社會停車場,擴充公園停車容量;規劃慢游區、引進共享自行車,做好公園車行、人行設計,實現真正的低碳觀光旅游;新建大屏嶂森林公園蝦公巖半山步道、銀瓶山森林公園觀瀑步道、同沙生態公園濕地棧道等游覽步徑,提供更多舒適安全的游憩體驗線路。
三是發展經營性生態旅游項目。由于前期森林公園按照“保護為主”的原則進行開發,沒有引入酒店、餐飲、康養等旅游服務項目,經營性的旅游設施不足。現計劃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建設一批民宿、健康養生等項目。
四是加強生態文化建設。高質量開展以體育競技為主題的登山節、馬拉松,以人文風情為主題的客家文化節,以植物景觀為主題的賞花賞葉節、以特色水果為主題的采摘休閑游、以森林教育為主題的科普生態游或攝影觀光游等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動,打造一樣的生態不一樣的文化。高品位開展公園采風活動,聯合文聯、攝協等文化組織,邀請知名作家、攝影家到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采風,通過加強交流、廣泛宣傳,擴大公園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