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召開“智慧海洋”項目(一期)建設啟動會。這意味著該市“智慧海洋”項目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惠州是海洋大市,全市擁有452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海岸線長281.4公里,海島數量多達162個,海島數量、海岸線長度和海域面積分別居全省第四、第五和第六位。豐富的海洋資源,也帶來了巨大的海洋信息處理需求——從氣象、潮汐、地理、水文等基本信息,到航運信息、漁業信息,再到海洋執法信息以及海洋軍事信息等信息處理需求。
而解決好巨量海洋信息的整合問題,成為惠州轉變海洋管控與海洋開發發展方式、提升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課題。“智慧海洋”的提出,就是通過電子信息技術與傳統海洋裝備和海洋開發保護相結合,從而提高各項海洋活動的安全性和效率。
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是要建成以政府公共決策和應急指揮為統領、集海洋與漁業智慧管理和涉海涉漁智慧服務于一體的系統集成平臺。“智慧海洋的建設,基礎設施很關鍵。”該負責人解釋,比如數據采集系統、網絡系統、指揮中心和云數據中心,以及需要對各類海洋與漁業信息進行數字化采集處理。因此要構建海洋與漁業基礎信息網絡。
《惠州市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該市將基于現有國家、省局數據,制定統一標準,整合現有的海洋與漁業基礎與業務數據,建成集信息資源存儲、交換與共享等功能為一體的惠州市海洋與漁業數據中心,以及一體化智慧海洋綜合管理平臺,以實現全局業務的智慧化管理,提高管理、決策與指揮能力。
此前,惠州已經開展了相關研究。今年9月,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已啟動了“藍色家底”海洋資源綜合專項調查項目。項目開展的目的,是為了摸清惠州近海海洋環境資源的家底,全面更新基礎數據和圖件,構建智慧海洋信息基礎框架,為該市的海洋開發、環境保護和綜合管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和應用服務。目前,該項目已通過專家評審,正進入實施階段。
據介紹,該項目由惠州市海洋技術中心聯合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大亞灣水產資源保護區管理處、惠州市漁業研究推廣中心、惠州市海洋勘察設計中心等多個單位承擔實施。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海洋水文動力學調查研究、海洋環境質量調查研究、海洋生物生態調查研究、海洋漁業資源調查研究和海洋生物物種條形碼數據庫構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