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廣州市以統籌推進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為契機,大力實施養老助餐配餐服務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聚焦廣州社區居家養老大配餐
截至今年3月底,廣州市共有長者飯堂952個,比2016年底增長4.2倍,城鄉社區覆蓋率達到100%,實現了從部分街道、社區零星開展助餐配餐,向助餐配餐覆蓋全市所有城鄉社區轉變。
這項改革得到了全市老年群眾的廣泛好評,在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績效考核中被民政部、財政部評為優秀。廣州市的社區長者飯堂是如何運營的?對此,記者開展了走訪調查。
“我們享受到了改革成果”
15日11時,記者來到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808號華宮大廈首層的家樂緣餐飲店。從外面看,這里與常見的連鎖快餐店無異,但走進其中就會發現有一片專門區域作為老人飯堂就餐區。
67歲的阿伯鄧承冬正在這里吃午餐。“孩子在外地,我們老兩口做飯嫌麻煩,兩個人買菜也不好買,走路10分鐘就能到社區長者飯堂就餐,節省了不少時間,我們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71歲的阿婆唐昕說:“我平常喜歡到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跟老姐妹們一起練歌,有社工照顧我們。中午吃飯就來長者飯堂,這里的飯菜清淡、軟爛,適合老年人口味。”
據越秀區梅花村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秦勵琨介紹,去年3月30日,梅花村街正式啟動長者大配餐服務。在具有資質的餐飲企業范圍內,經過招投標,街道辦選擇了家樂緣餐飲店作為合作企業。
老人除了可到餐飲門店就餐外,還可以去梅花村街日間托老中心、中山一社區星光老年之家、梅東社區星光老年之家3個配餐點訂餐取餐。“門店+配餐點”助餐服務可輻射全街15個社區。老人飯菜由家樂緣餐飲店集中制作、配送,每餐兩葷一素加上米飯和湯。
“我們街道提供的配餐,實行集中、分散、上門三種形式配送,午餐、晚餐都可。”梅花村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副科長方穗華說。
配餐企業提前一周確定一個星期的菜單供長者選擇。根據長者的反饋,菜單定期更換,飯菜價格也低于市場價。老人的餐費每份13元,扣除廣州市補貼老人就餐費用3元,老人就餐實際支付每餐10元。對于低保、低收入等困難老人,每餐所需支付費用會更低。
集中供餐 社工機構運營
下午,記者來到廣州市天河區員村街道辦事處設在華穎社區星光老年之家的老人配餐點。員村街曾是廣州的老工業基地,也是天河區老年人口數量較多的街道,轄區內居住著大量原工礦企業的退休人員。
經過前期的摸查和調研,去年4月26日,廣州市天河區第一個社區助餐服務點——華穎社區星光老年之家助餐服務點正式開始對外服務,首日用餐老人便達168人。隨后根據需求,員村街又在山頂社區星光老年之家、美林海岸社區星光老年之家、員村街日間托老中心增設了3個社區助餐服務點,輻射全街14個社區和1個村改制公司。
據員村街黨工委副書記管力強介紹,員村街采取委托社工機構連鎖運營的方式,由廣州市金鵬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接助餐服務點的運營管理。具有集體用餐配送資質的配餐公司,作為“中央廚房”負責供餐。老人點餐、用餐和送餐上門等系列服務,全部由社工機構負責,街道安排專人監督管理。
69歲的華穎社區居民何慧敏說:“社區長者飯堂會定期征求我們的意見,了解老人的口味、喜好,根據反饋意見不斷優化菜式,提高餐飲服務質量。”
街道辦事處也會不定期組織老人進行座談,聽取他們對配餐服務的意見,督促運營機構提供更好的服務。目前,員村街長者飯堂平均每天就餐人數近300人,其中70歲以上的長者占比超過85%,緩解了長者午餐就餐難的問題。
記者查閱了天河區居家養老大配餐服務餐標和補貼情況。餐費標準為15元/份,企業讓利3元/份,實際餐費為12元/份。在天河區各社區長者飯堂就餐的老人中,60—69周歲的天河戶籍老人,可獲政府財政補貼4元,自付8元;70周歲以上的天河戶籍老人,可獲政府財政補貼6元,自付6元;天河戶籍的特殊困難老人,可獲政府財政補貼6元,自付6元。
政府企業社區個人齊參與
廣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研究確定,在全市大力開展以助餐配餐服務為重點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養老助餐配餐服務改革納入市委全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研究推動工作。
廣州市先后出臺《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創新試點方案》《廣州市開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指引》《關于進一步提升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務的通知》《優化城鄉養老助餐配餐服務網絡提升助餐配餐服務水平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導各級有序開展養老助餐配餐改革工作。
改變過去單純靠政府投入的做法,引導多方支撐、多元參與,“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家庭和個人共同推進養老助餐配餐合作機制。
大配餐建立了“大廚房”供應系統。為形成規模化經營,不再沿用過去依靠日托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自建廚房供應少數老年人就餐的辦法,在全市啟用4種配餐供應機構——獲得A(或B)資質的集體用餐配送公司、供餐能力超過1000人的中央廚房、省二級以上養老機構、供應100人以上的社區自建廚房,作為提供老年人配餐的基本條件。全市經過篩選,確定18家中央廚房、72家餐飲配送公司,由各區、街(鎮)就近簽訂供應合同。
大配餐打造了“易及性”就餐網絡。整合社區日托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多種養老資源,有的街(鎮)擠出自有物業,在臨近老年人集中居住或活動區域,步行通達性好、給排水等市政條件好、遠離噪音等污染、便于尋找的顯著位置,盡可能設置在首層,建成社區長者飯堂,在全市形成步行“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的服務網絡,為老年人就餐和助餐提供場地,并對無人照料、行動不便的失能、重病臥床等老年人進行送餐上門,使老年人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集中就餐、就近就餐、送餐上門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