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期間,許多深圳市民來到圖書館享受“文化大餐”。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隨著大年初六過去,融合“詩與遠方”的春節長假期圓滿落下帷幕。2月10日,來自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6330.3萬人次,同比增長13.8%,全省旅游總收入494.6億元,同比增長16.9%,人均消費達781.3元,同比增長2.8%。全省同期納入監測的百家重點景區共接待游客1428.3萬人次,同比增長7.2%。納入監測的14段南粵古驛道重點區域共接待游客441.2萬人次,同比增長8.2%。納入監測的13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共接待游客127.6萬人次,同比增長5.4%。
隨著文旅融合逐漸深入,春節黃金周文旅產品供給更為豐富,古驛道旅游和紅色旅游價值凸顯。廣東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旅游服務也贏得了游客廣泛好評。
文化場館成為新興“打卡地”
春節假期,文化場館成為聚焦旅游時尚、呈現新時代特色的重要“打卡地”。省立中山圖書館策劃組織的兩個主題展覽春節期間在清遠、韶關、河源、汕頭、惠州、肇慶、汕尾、潮州、揭陽、茂名10地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巡展,總觀展人數達24594人次。
省博物館推出“尼羅河畔的回響”古埃及文明特展、“夢回大唐”盛唐藝術與生活展等吸引了大量游客,經常出現排隊長龍,春節7天假期觀眾數量預計達10.5萬人次。
汕頭市博物館、蔡楚生暨潮籍電影名人史跡館等16個展館組成的“小公園博物館群”,將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游覽和博物館參觀有機結合起來,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參觀。
陽江的“南海Ⅰ號”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通過攜“護照”探秘,集印章換禮品互動活動,綜合運用VR影片、互投技術、三維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推出“南海Ⅰ號”科技展示項目,為游客呈上豐富的“新春大禮包”,讓游客在濃濃的年味中體驗“海絲”文化,感受科技賦予文物和歷史的魅力。
中山的孫中山故居、中山影視城、辛亥革命館及犁頭山公園組成的紅色旅游路線備受歡迎,孫中山故里旅游景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內現場展演醉龍舞、龍獅表演、咸水歌、小欖洪拳等,共接待游客25.1萬人次,其中孫中山故居接待游客11.09萬人次,同比增長13.05%,創歷史新高。
南粵古驛道和紅色旅游價值凸顯
春節假期期間,南粵古驛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
韶關珠璣古巷、梅關古道景區共接待游客13.58萬人次,同比增長10.48%,旅游收入2716.50萬元,同比增長13.32%;同期西京古道景區接待游客32.72萬人次,同比增長13.15%,旅游收入6543.24萬元,同比增長16.05%。河源粵贛古道、云浮郁南古水道、潮州麒麟嶺古驛道等活動多、人氣旺,鄉村特色農產品銷量大增。
紅色旅游也在成為新熱門。廣州、梅州、汕尾海豐縣等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的旅游目的地,人氣十足。
“一橋一鐵”為大灣區春節添彩
得益于2018年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的相繼開通,粵港澳游客來往更加密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量身打造的文化和旅游產品在2019年春節假期集中推出。
很多旅行社整合了最新“一橋一鐵”元素,結合農歷新年推出多種能分別體驗香港國際都會、澳門葡國風情、廣東嶺南文化的“一程多站”灣區旅游產品;珠海市旅游企業圍繞港珠澳大橋推出新的旅游項目“海上看珠海”,2月4日—9日共開出48個航班,接待游客963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