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廣東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副省長張虎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1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上,中外媒體記者踴躍提問,拋出來的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馬興瑞坦誠回應,從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到如何克服創新發展、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等短板,一一詳實作答。
以規則銜接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社會各界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予了非常高度的關注和期待,請問廣東如何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引領,推動改革開放再出發?
馬興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我們將圍繞建設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五大定位,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我們將在五個方面大力推動:
一是以規則相互銜接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動。二是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科技人員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三是充分利用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優勢,以及澳門聯系葡語國家的紐帶作用,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四是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廣深港高鐵去年已經順利開通,今年內將建成蓮塘/香園圍口岸、粵澳新通道等。五是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良好條件,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
中美經貿摩擦影響總體可控
鳳凰衛視記者:廣東的高新科技企業比較多,但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之下,沖擊有多大?廣東做了哪些準備去應對這樣的沖擊?
馬興瑞:中美經貿摩擦是當前一個極其重大的國際問題。國務院新聞辦已經發布了白皮書,中國政府的聲明非常清晰,這主要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的重大貿易爭端,是不符合國際規則的。再有,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不僅僅影響兩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企業和老百姓,而且也會波及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廣東是外經貿大省,不可避免會受一定的影響。當前廣東的企業和市場經濟活力比較足,經受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考驗,有一定的韌性和抗擊風險的能力,有能力來解決好支撐發展的問題。廣東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問題,建立了知識產權法院和規范的知識產權交易體系。另外,廣東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強,像華為等大公司,5G技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升級對我們有一定影響,但是總體上是可控的。
堅持獨立自主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
南華早報記者:中美貿易摩擦對于廣東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當中的創新作用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馬興瑞:第一,從長遠和當前發展來看,我們都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的科技創新發展之路,當然我們并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美國無端把華為列入實體名單,這是沒有道理的。廣東這么多年來一直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至少有四個“接近90%”,一是研發投入接近90%來源于企業;二是研發人員接近90%來源于企業;三是研發機構數大約有90%來源于企業;四是發明專利接近90%來源于企業。廣東2017、2018連續兩年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全國第一。
第二,對廣東來說,在創新當中比較大的短板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我們加大了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推動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成立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推動九大關鍵領域技術攻關。
第三,重視為人才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我們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引進了一批院士專家團隊、創新創業團隊,鼓勵企業在全球配置科技資源。
第四,注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交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重中之重。廣東技術合同交易量很大,金額已突破1000億元。
第五,不斷優化創新生態。創新需要一個長期的、持久的過程,不是說一年兩年、一天兩天就能拿出成果,我們鼓勵專家、學者坐住“冷板凳”,不要逐名逐利。同時我們要寬容失敗,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鼓勵探索。再有,我們對不端的科研行為堅決予以抵制。
加大開拓海外市場力度
南華早報記者:廣東政府將會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對沖美國在貿易戰當中所采取的措施?
馬興瑞: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第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進一步擴大開放,這是一個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今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都講得很清楚,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廣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我們更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這個戰略是堅定不移的。第二,我們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落實外商投資法,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廣東還專門出臺了穩外貿和促進利用外資的措施辦法。第三,我們要不斷地開拓國外市場。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不可能一個國家關起門來自己搞建設,所以我們加大了海外推介力度。從當前的情況看,廣東外經外貿發展總體平穩。
突破10萬億元大關后更要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日報記者:廣東近年來在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特別是布局建設新興產業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馬興瑞:廣東連續30年GDP總量在全國排第一名,今年可以突破10萬億元大關。但是對廣東來說,仍然面臨著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第一,要在經濟體系上有所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廣東要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全國前列。當前,我們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幾年出臺了“實體經濟十條”“民營經濟十條”“促進外貿九條”,還有支持就業的各類措施。
第二,要著力發展市場主體。廣東當前的個體工商戶和企業數位居全國第一,有12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有29家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00億元,形成了電子信息、綠色石化兩個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還有七個千億元產值的新興產業集群。我們率先發展4K超高清視頻產業,4K電視機產量約占全國一半;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2018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22%;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圳、廣州、珠海先后實現公交的純電動化;率先發展工業互聯網,鼓勵企業用信息化技術來提升發展能力;大力發展移動通信產業,智能手機產量占全國的43.9%,加快5G網絡建設。
下大力氣破解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難題
經濟日報社記者: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一直是廣東的短板,在這一方面廣東是如何開展工作的,進展如何?
馬興瑞:區域協調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結構是廣東省最大的兩個短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多次提出明確要求,特別是去年10月在廣東視察期間,要求我們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縮小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發展差距,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目前粵東、粵西、粵北面積占全省的70%,但是GDP只占20%。所以這兩大問題是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
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省委、省政府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在交通基礎設施、省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和包括醫療、就業、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優化產業布局。
關于城鄉發展,一是從政策和制度上解決,堅持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省財政計劃十年投入1600億元,力求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二是大力推進產業振興,建設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水果、花卉等特色農業,帶動農民增收。三是下大力氣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四是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我們對此充滿信心,三年會有比較大的變化,五年會有顯著成效,十年實現根本改變。
以嶺南文化為紐帶,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在大灣區的背景之下,請問廣東在打造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方面有哪些考量?
馬興瑞:第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中,廣東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對接港澳的需要,積極推進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港澳青年提供創新創業服務。前幾年我們在深圳前海共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吸引了一大批香港青年在那里創新創業,珠三角各個市都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條件。
第二,在就業、就學、就醫等方面為港澳青年等提供便利條件。比如港澳人士在內地辦居住證,目前已經辦理超過10萬張。另外在醫保和養老保險方面,三地政府正在加強對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第三,為港澳青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便利條件。大疆無人機創始人汪滔和他的導師在香港有了想法,來廣東進行成果轉化。優必選想做機器人,找不全需要的配套,在廣東一兩周就搞定了。廣東產業鏈配套完善,為廣大港澳青年的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鳳凰衛視記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要共建人文灣區,廣東省會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傅華:共建人文灣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三地的文化交流互動日趨緊密、日趨活躍,也為我們共建人文灣區奠定了基礎。第一,嶺南文化是我們三地共同的底色、共同的財富,我們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橋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第二,充分利用三地優質豐富的文化資源,面向新時代,打造灣區的文化精品。第三,三地要共同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灣區故事,做好文化傳播。
具體工作層面上,一是要大力推動文化強省建設,制定了《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三年行動方案》,抓好嶺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新時代廣東文藝高峰。二是要深化三地文化交流合作,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聯手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聯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立大灣區文化藝術聯盟。三是要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多的輿論支持,5月19日三地媒體聯手在廣州成功舉辦了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體現了建設一流灣區的媒體擔當。
以“數字政府”建設為引領推動改革深化
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廣東省把“數字政府”建設作為重要的引領性改革,取得哪些進展?
張虎:廣東建設“數字政府”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部署,是我們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創營商環境新優勢的重大舉措。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委托第三方對各省區網上政務服務能力進行了評估,廣東省排名躍居第一。我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為什么要進行這項改革?廣東歷來重視政務信息化建設,但是對照新形勢新要求,還存在著建設管理體制滯后、重復分散建設、為企業和群眾的服務不夠到位、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不足等四方面突出問題。
第二,我們是如何推進改革的?廣東省委、省政府全面啟動了“數字政府”改革,制定了總體規劃和建設方案,著重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構建“政企合作、管運分離”的模式、強化平臺支撐和服務應用、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四個方面發力。
第三,改革的成效如何?在民生服務方面,“粵省事”平臺已經實現了630項高頻民生事項的指尖辦理,其中86%的事項實現了零跑動。在企業服務方面,廣東政務服務網已基本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一網通辦,企業開辦的時間壓縮到5個工作日之內。在政務協同方面,一體化的協同辦公平臺已經在省直42個部門和21個地市全面推開,超過90%以上的省直單位啟動了系統上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