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全面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對全省鄉村振興工作再研究再部署再推動。省委書記李希出席會議并講話,省長馬興瑞主持會議,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出席會議。
李希充分肯定全省各地各部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三農”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奮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一要深刻認識“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來抓。二要深刻認識新冠肺炎疫情對“三農”工作的影響,立足“兩個大局”,因應國際疫情發展變化和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有效抓好農業生產,擴大農村內需,保障農民需要,更好地穩住“三農”基本盤。三要深刻認識鄉村振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進第二個百年目標中的重要地位,把“三農”工作放在更重要位置,在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中交出廣東鄉村振興的合格答卷。四要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和重大機遇,在服務國家大戰略中乘勢借力推動鄉村振興,在“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一核一帶一區”大格局中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
李希強調,要咬定“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的階段目標,銜接“五年見到顯著成效”要求,扎實精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力將農業農村短板變為“潛力板”。一要牢牢扭住“五個振興”,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養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抓好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二要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依托現代精細農業實現產業振興。加快構建“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體系,強化“米袋子”“菜籃子”重要農產品保障,強化科技、品牌、金融、安全支撐,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競爭力。三要深入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加快建設富有嶺南風韻的精美農村。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全力抓好生態環境治理,加大供水、道路、物流、用電、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升鄉村風貌品質、促進生態振興。四要以人才振興為突破口,牽引提升農村科技支撐和精神文明建設,培養新時代精勤農民。繼續用好派駐干部幫扶機制,創造條件讓人才“下得來”“留得住”“出得去”,發揮好各類人才在農村文化振興、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推動人才振興與文化振興互促互融。五要以深化改革為主動力,創新農村治理,全力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活化農村土地等資源資產,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聚焦衛生、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動力。六要推動鄉村振興與“雙區”建設、“雙城聯動”良好互動,助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珠三角地區要高標準謀劃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率先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鄉村要對接融入“雙區”“雙城”大城市、大市場,借力對口幫扶機制,在差異化發展中互動互促,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李希強調,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一要完善“三農”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壓實省市縣鎮村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主體責任,強化縣委書記主責主業,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加強干部配備,抓好實績考核,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二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持續抓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鞏固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打通村干部發展上升通道。三要強化用地、財政等各類保障,全面完善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舉措。四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各項工作經得起群眾和歷史的檢驗。五要凝聚社會合力,進一步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用好各類平臺,廣泛動員企業、社會組織、鄉賢等參與鄉村振興,加強宣傳引導,凝聚起社會各界投身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馬興瑞強調,各地、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按照此次會議要求,切實增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緊緊扭住“五個振興”,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三農”工作影響,大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加快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加強和改進基層治理,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快補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確保鄉村振興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目標如期完成,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省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貢獻。
會上播放了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情況專題片,省委常委葉貞琴就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作說明,廣州市從化區、韶關市翁源縣、肇慶市封開縣有關負責人作交流發言。
會議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開至各地級以上市、各縣(市、區)。省領導張碩輔、林克慶、張義珍、施克輝、黃寧生、鄭雁雄,省委有關部委、省直有關單位、省有關人民團體、中直駐粵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