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共廣東省委舉行“中國這十年·廣東”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肩負起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使命任務,持續深化落實“1+1+9”工作部署,推動各項事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作主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省委新聞發言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建文,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虎出席發布會并回答有關提問。
新華社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請問廣東是如何朝著這一目標奮進的?
王偉中: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到廣東發展的重要關口、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都為我們把脈定向、掌舵領航?!白咴谌珖傲小?,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一以貫之的要求。2017年4月,總書記對廣東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廣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7日,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希望廣東“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2020年10月,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廣東要“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白咴谌珖傲小保强倳泴ξ覀冺懝闹劐N、快馬加鞭的殷殷囑托,著眼的是未來的戰略全局,瞄準的是世界級的競爭力,目標要求是率先突破、闖出新路、示范引領。
我們把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做好新發展階段廣東工作的強大動力,深入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堅持從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中找方向、找方法,融會貫通轉化為廣東走在全國前列的發展思路、戰略目標和政策舉措。在實踐中,我們提出并不斷優化完善“1+1+9”工作部署,這是我省貫徹落實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施工圖。第一個“1”,是指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這是堅強政治保證;第二個“1”,是指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這是關鍵一招、強大動力?!?”是指9方面重點工作,一是縱深推進“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持續釋放戰略疊加效應和強大驅動效應;二是做實做強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三是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四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五是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六是深入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不斷凝聚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七是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八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九是深入推進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持續打造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
邁上新征程,廣東將堅定扛起歷史責任,深化實施“1+1+9”工作部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張施工圖干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一錘接著一錘敲,扎扎實實辦好廣東的事,奮力實現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堅定不移按照總書記的戰略擘畫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南方日報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請問廣東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接下來還有哪些打算?
張虎: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深刻指出,廣東有條件有能力把生態文明建設搞得更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記總書記囑托,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科學謀劃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全省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變化,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高質量完成“三區三線”劃定國家試點,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把生態保護放在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工作的優先位置,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研究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體系時,提高一級指標綠色權重。全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體系,做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格局。
二是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實施“三線一單”分區管控,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近五年真金白銀投入7500億元補上歷史欠賬,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21年全省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能力達2947萬噸/日,污水管網長度達7.34萬公里,均居全國首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從2018年不足20%提高到目前近50%。水環境質量實現重大改善,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原有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劣,527條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特別是茅洲河、練江由污染典型變為治污典范。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大氣環境質量連續七年全面達標,2021年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4.3%,PM2.5平均濃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率先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和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率先構建大氣污染防治先行示范區。在垃圾處理和土壤污染治理方面,截至目前,全省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和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分別達5869萬噸/年、957萬噸/年。珠三角9市全部納入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超過90%。2020年度我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被黨中央、國務院評定為優秀等次。
三是扎實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7.5%。2021年,全省能耗強度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4%,單位GDP能耗強度位居全國第三低位,僅次于北京、上海。大力促進產業鏈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廣應用高效節能技術產品,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綠色高效交通運輸體系,2021年底城市公交領域電動化率達98%。推動高質量綠色建筑規?;l展,2021年全省城鎮新增綠色建筑竣工面積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70%以上。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形成,經濟社會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四是進一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成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動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壓實壓緊各地黨委政府責任。構筑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十三五”以來制、修訂90多件次生態環境地方法規,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碳排放交易機制,截至2021年底全省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997億噸。高標準推進綠化廣東大行動,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十三五”以來共實施造林和生態修復2287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8.7%。基本建成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華南國家植物園獲國務院批準并揭牌,南嶺國家公園創建取得突破性進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得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接下來,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系統推進生態建設與保護,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廣東樣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深圳是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2019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至今剛好3年。請問3年來取得了哪些重大進展?
王偉中: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的發展一直高度關注、寄予厚望,多次親臨視察、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總書記要求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倳浻H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公布,明確了“五大戰略定位”,就是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提出了“五個率先”重點任務,要求深圳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率先營造彰顯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環境、率先塑造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現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我們深刻認識到,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不只是為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更是著眼于全國的大局,要求深圳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不只是要實現經濟文化等發展,更要有制度層面的探索貢獻,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路徑、創造新經驗,在改革開放最前沿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要用深圳的實踐和成果,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綜合優勢和改革開放綜合成果,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
3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省動員、全域參與,起而行之、特事特辦,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深圳牢記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戰略意圖,全面落實中央意見部署的56項重點任務,推出了一批重要改革事項,涌現了一批先行示范亮點,形成了一批制度創新成果,推動先行示范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一是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深圳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居亞洲城市第四位。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58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3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5.46%。二是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加快建設。深圳入選首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城市”,獲評全國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出臺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等全國首創性法規,在重點城市營商環境評價中位居全國前列,在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評估中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首位。三是現代城市文明煥發生機活力。深圳連續六屆入選全國文明城市,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爸驹刚咧恰薄皥D書館之城”“設計之都”成為城市招牌,“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和“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四是民生事業取得突出成效。聚焦“民生七有”著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2021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萬元、三年年均增長6.9%。三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30.6萬個、新增病床位1.6萬張,公辦園、普惠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9%。五是生態環境品質獲得顯著提升。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茅洲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茅洲河過去是污染典型,現在是優秀案例,這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深圳的生動踐行。截至今年8月,深圳PM2.5平均濃度降至13.9微克/立方米,AQI達標率95.7%,空氣質量居全國一線城市首位,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舉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加快打造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努力把總書記親自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生動實踐和美好現實。
光明日報記者:廣東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對文化強省建設高度重視。請介紹一下,廣東在文化強省建設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陳建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文化建設高度關心、寄予厚望,要求廣東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守護好精神家園、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都要交出優異答卷。廣東省委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將文化強省建設納入“1+1+9”工作部署持續推動落實,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主旋律弘揚、文明質量提升、高品質文化供給、嶺南文化“雙創”、對外傳播等六大工程,著力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建設呈現新氣象,文化自信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一是堅持高舉旗幟,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強化理論研究和宣傳宣講,積極構建“中心+基地”研究體系,打造“干部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百姓講故事”宣講格局,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夯實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堅持內宣外宣一體推進、網上網下同向發力,圍繞建黨百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隆重開展慶祝活動和主題宣傳,有效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強大合力;盡銳出戰做好戰疫報道,讓共同守護我們的美好家園成為最強音。面對廣東地處“兩個前沿”的特殊地位,全面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牢牢守住意識形態安全的“南大門”。
二是堅持以文化人,推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大力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形成的偉大精神,普查認定全省紅色革命遺址4000余處,出臺保護條例,改擴建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新建團一大紀念館,上線廣東紅色地圖、網上紅色展館,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扎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大力選樹宣傳鐘南山、黃旭華等先進模范,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日益濃厚。深化拓展文明實踐,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2.76萬個,精心打造一批“嶺南書院”,做強“志愿廣東”品牌,全省志愿者人數達2163萬人,位居全國前列,“紅馬甲”成為最美風景線。出臺《廣東省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九大行動,建成珠三角地區全國文明城市群,精神文明的大廈和有形的高樓大廈同時在廣東大地巍然聳立。
三是堅持以文惠民,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打造高水平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體系,啟動扶持計劃,設立扶持資金,帶動全省文藝生產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共有418項(次)文藝作品獲國家級、國際性獎項,涌現《中國橋》《沙灣往事》《中國醫生》《白蛇傳·情》等多部優秀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進區域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建成廣州國家版本館、廣東畫院等一批文化新地標,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做強嶺南戲曲、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等特色品牌,在全國率先建立省級以上文保單位“歲修”制度,入選聯合國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165項,廣州永慶坊、潮州廣濟橋和牌坊街、汕頭小公園等文化遺珍重煥光彩、成為網紅“打卡地”。
四是堅持文化賦能,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優化文化產業結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近萬家,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5.59%,占全國總量的13.8%,連續18年居全國首位。前瞻性布局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網絡視聽等文化新業態全國領先,4K/8K超高清視頻產業快速發展,形成若干個千億級文化新業態集群。深圳文博會、廣州文交會等會展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對外文化貿易持續增長,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約占全國2/5,出口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我們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積極攜手港澳共建人文灣區,成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媒體峰會等一系列活動,文化交融和產業合作越來越深入。目前,我們正加快推進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誠摯歡迎大家常來走一走、看一看,親身體驗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一流灣區的文明之光和文化魅力,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
鳳凰衛視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引起海內外各方面的高度關注。請問廣東如何擔當好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職責,協同港澳高水平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王偉中: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在總書記親自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2019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五大戰略定位”,就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習近平總書記用“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指出新時代廣東改革開放的“綱”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求廣東擔當好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職責,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總書記、黨中央戰略意圖,堅決服從服務“一國兩制”大局,堅持“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攜手港澳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全力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是聚焦協同創新,攜手推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我們加快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成體系布局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鵬城云腦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港澳共建20家聯合實驗室,推動1萬多臺大型科學儀器面向港澳開放,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3億多元。同時,充分發揮三地比較優勢,探索形成“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港澳服務”的協同發展新模式。
二是聚焦軟硬聯通,攜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規則機制銜接。推動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我們強化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等相繼開通,“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一站式通關”等模式廣泛推行,“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深港通”“跨境理財通”等創新舉措落地實施,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一天辦結”,1萬多家港澳企業通過便利途徑實現登記備案,31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銜接港澳、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
三是聚焦示范引領,攜手推進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橫琴合作區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條主線,特別是緊扣琴澳一體化推進高水平開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在這方面賦予合作區很多開創性、引領性政策,包括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跨境金融管理等?!犊傮w方案》賦予橫琴合作區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雙15%”等優惠政策,力度非常大,特別是15%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將受益群體由境外高端緊缺人才拓展到境內外高端緊缺人才,對合作區引進高精尖缺人才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前海合作區主要是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著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累計注冊港資企業1.19萬家。今年6月,國務院出臺《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賦予南沙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港澳居民免征其個人所得稅超過港澳稅負部分等支持政策,含金量非常高,省里正全力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落實,支持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展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無可限量。
澳門商報記者: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數字化發展。廣東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請問具體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在全面深化“數字政府2.0”建設中有什么打算?
張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政府發展,強調要推動政府數字化、智能化運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我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于2017年在全國率先啟動數字政府改革,聚焦優化政務服務數字化流程再造,建機制、打基礎、推應用,全面推動政務服務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第一,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重點抓了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一網通辦”優服務。我省先后打造出“粵省事”“粵商通”“粵智助”等“粵系列”政務服務品牌,利企便民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其中粵省事主要為群眾服務,集成各地各部門2400余項高頻事項,實名注冊用戶超1.7億人,日均訪問量2.9億次、業務量1.3億次。將“粵康碼”與海關出入境健康申報集成,實現粵澳健康碼互轉互認,保障兩地居民正常往來。粵商通已上線涉企高頻服務1800余項,市場主體注冊超1250萬,整合上線全省市場主體訴求響應平臺,對企業訴求實現全流程閉環辦理。企業申領財政補貼資金和融資貸款在平臺“一鍵直達”?;浿侵鷮崿F全省行政村全覆蓋,打通群眾辦事最后一百米。目前“網上辦”占比99.57%,“一次辦”占比99.91%,“掌上辦”占比95.14%,全省超90%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零跑動”。200項高頻政務服務泛珠九省區“跨省通辦”,56項廣東政務服務在港澳地區實現“跨境通辦”。
二是“一網統管”增效能。實施省域治理“一網統管”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基礎平臺“粵治慧”,構建全省一網統管治理體系。組織省級部門在經濟運行、基層治理、生態環境、水利、住建、自然資源、應急、消防等領域和8個地市、5個縣區開展試點,并全部取得標志性成果。創新建設“一網統管”經濟形勢研判專區,打造宏觀經濟運行治理平臺,以數字化手段提高經濟調節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三是“一網協同”提效率。實現全省政務信息基礎設施統籌利用和集成共享,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省市縣鎮村五級全覆蓋的“一片云、一張網”。建設統一的粵政易移動協同辦公平臺,省市兩級超過3900個政務信息系統遷移上云,日活躍用戶超160萬,打造了公職人員移動協同辦公總門戶,為全省公職人員提供穩定可靠的綜合服務。
四是“一網共享”促改革。統一建設“一中心多節點”的政務大數據中心,實現全省政務信息資源集中管理。提供實時數據共享服務,目前超過70%的數據需求實現“秒享”,為政務應用提供精準高效的數據支撐。2021年以來,廣東穩步推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數據從資源向資產轉變。在全國率先出臺省級數據要素市場配置改革行動方案,制定公共數據管理辦法,首創首席數據官制度,簽發首張公共數據資產憑證,推動公共數據資產登記與評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重視強化數據和網絡安全保護,建立整體安全防護體系,保障了數字政府網絡和數據安全。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廣東數字政府2.0建設,在優化政務服務、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設數字機關、推動數據從資源向資產轉變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探索數字政府建設廣東路徑。
人民日報記者:創新是第一動力。請問廣東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有什么重大舉措?
王偉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了“三個第一”,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省委、省政府每年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制定出臺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科創12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人才、投入、環境、產業等各環節全面銜接、相互支撐。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圍繞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提出要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廣東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
一是強化基礎研究,打造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這幾年,我們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從2017年的109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0億元、翻了一番多。比如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規定每年的市級科研資金不低于30%投向基礎研究,已經實施了幾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們明確提出,省級財政把1/3以上的科技經費投向基礎研究,目的就是要完善長期穩定持續投入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元投向基礎研究的合力。基礎研究需要持續穩定的投入,需要耐得住性子。
二是強化技術攻關,打造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先行地。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我們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現代種業和精準農業、現代工程技術九大重點領域,組織實施9批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在5G、超高清視頻、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打破了一批技術瓶頸。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創新“揭榜掛帥”“賽馬制”“軍令狀”等機制,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引領攻關突破。
三是強化成果轉化,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廣東科技成果轉化的數量、質量和速度在全國領先,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特別是企業的創新能力非常強,目前我省約90%的科研機構、90%的科研人員、90%的研發經費、90%的發明專利申請都來源于企業。我們將發揮政產學研資融合優勢,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支持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更好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四是強化科技金融,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目前廣東有3000多家風投機構、管理基金規模約2萬億元,全省A股上市企業八成以上是高新技術企業,我省科技、產業、金融已經初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我們將持續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高質量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加強科技信貸資金、風險投資供給,為企業創新插上“金融翅膀”。
五是強化人才支撐,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示范區。廣東一直是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人才的“磁場”。去年總書記、黨中央賦予我們打造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使命任務,我們正深入實施戰略人才鍛造、人才培養強基、人才引進提質、人才體制改革、人才生態優化“五大工程”,聚焦“高精尖缺”打造科技創新主力軍,引育集聚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全國改革創新發展作出廣東貢獻。
廣東廣播電視臺記者: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過去十年,廣東在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進展?
張虎: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8年,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辦好民生實事,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東民生工作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五個特點。
一是大投入。我省始終把民生支出作為財政保障的重中之重,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民生領域穩定投入機制。十年來,全省民生支出累計達9.33萬億元,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占比由2012年的66%逐步提高到2021年的70.3%。
二是穩就業。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脫貧人口等重點群體就業,推進創業帶動就業。打造“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金字招牌,4年來累計培訓849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275萬人次。十年來全省城鎮新增就業累計1500萬人,年度平均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截至2021年,廣東全省就業人數7072萬人、約占全國1/10,農民工總量4219萬人,其中本省籍農民工1919萬人,外省籍農民工2300萬人、占全國跨省流動就業的32.3%。全力促進脫貧人口穩在崗位、穩在企業、穩在廣東,截至今年上半年,外省脫貧人口在粵務工規模達408.5萬人,占東部8省市吸納脫貧人口務工數45%。健全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4854元、22306元,比2012年增長81.5%、111.6%。
三是強教育。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21年全省地方教育總投入達6018億元,是2012年的2.7倍。大力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2012年以來,全省新增學前教育公辦學位97.71萬個,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5%以上。深入實施高等教育“沖補強”提升計劃,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高校達到8所,有146個學科入圍ESI排名前1%。全力推動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2012年以來累計培養700多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實現技師學院地市全覆蓋,在校生規模全國最大,共63.4萬人,約占全國1/7,連續三屆參加世界技能大賽,金牌數、獎牌數均居全國第一。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老年教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0.0年增加到2020年的10.92年。
四是優醫療。著力強基層、建高地、促醫改、保健康,加快構建“頂天立地”衛生大格局。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將人口大縣的47家鄉鎮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為縣級醫院,改造建設189家縣級公立醫院、標準化建設488家鄉鎮衛生院和規范化建設1萬間村衛生站。實施“登峰計劃”,全面構建高水平醫院發展體系,分批支持建設50家高水平醫院、實現21個地市全覆蓋,建設5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全省市域內住院率、縣域內住院率分別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全面提升精神衛生、老年健康、婦幼健康、康復醫療等服務能力,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十年來廣東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增加2.82歲、達79.31歲,位居全國前列。
五是兜底線。全民參保計劃穩步推進,養老、工傷、失業保險累計參保1.58億人次,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和人群“兩個全覆蓋”,企業職工養老金逐年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190元/月,醫保報銷比例穩步提高。率先建立底線民生保障機制,選取6大類兜底民生事項形成穩定的財政保障機制,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省財政資金近1000億元。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殘疾人等困難群體保障水平,持續居全國前列。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將全省符合條件的44.98萬戶、9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員100%納入兜底保障范圍,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與此同時,我省住房保障、老齡服務以及文旅等工作也取得顯著成績。
接下來,廣東將繼續加大民生投入,突出保基本、兜底線,更加注重民生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新社記者: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長期困擾廣東的突出短板。請問這些年,廣東是如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還有哪些新的舉措?
王偉中: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要求我們久久為功、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廣東是全國的一個縮影,既有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也有經濟欠發達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廣東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對此高度重視,付出大量心血。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經過深入調研,研究提出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將全省劃分為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在財政體制和財政政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謀劃推進粵東城際鐵路、廣汕汕高鐵、廣湛高鐵等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建成贛深高鐵、梅汕高鐵、湛江吳川機場、韶關丹霞機場,有效改善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條件。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1.1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達2367公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7000萬標箱,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基本實現2小時通達。
二是著力強化重大項目布局。根據各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支持沿海經濟帶打造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工裝備等臨海產業集群,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近五年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在東西兩翼密集落地。比如總投資超過100億歐元的湛江巴斯夫項目,目前已經通過巴斯夫公司最終投資決策,很快將全面開工,計劃今年投資超過100億元。
三是著力優化公共服務配置。統籌超600億元全面完成縣、鎮、村基層醫療機構改造升級,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設18家高水平醫院、3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新建8所高校,歷史性實現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醫院21個地市全覆蓋,從人才、教育等方面強化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發展的支撐條件。
四是著力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各市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全面開展產業共建、基礎設施對接、公共服務幫扶等合作。在此基礎上,省里進一步推動廣州、深圳兩大核心城市與湛江、汕頭兩個省域副中心建立“雙核+雙副中心”深度協作機制,支持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積極探索“托管制”、收益共享等新型合作模式,更好調動各方積極性,推動對口合作走深走實。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探索完善區域合作新模式,堅持“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合作共贏”,支持引導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也對這項工作作了安排?!罢苿印?,主要是充分發揮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抓好基礎設施、產業園區等建設,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強化用地、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為企業到粵東粵西粵北投資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捌髽I主體”,就是充分發揮省屬國企、珠三角市屬國企、大型民企、各類外企和相關商協會的作用,充分尊重企業意愿,由企業自主決定是否投資、往哪里投資、向哪些領域投資?!笆袌鲞\作”,就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短期有效果、長期可持續和企業可盈利?!昂献鞴糙A”,就是既要有利于增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經濟實力,也要為廣大企業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實現雙贏。
我們相信,只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一定能繪就新時代廣東區域協調發展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