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召開全省春耕備耕暨農業“三下鄉”現場會
力爭“清明”前后基本插完早稻
3月3日,全省春耕備耕暨農業科技、放心農資、農業機械“三下鄉”現場會在云浮羅定市召開。副省長鄧海光出席會議,現場查看機藝融合春耕展示、春耕辦田、集中育秧、機械化插秧、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農業科技、放心農資、農業機械“三下鄉”等現場活動,并為首屆“廣東好大米”授牌以及“2016年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羅定稻米揭牌。現場會組織了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多個高等科研院校100多名專家現場開展春耕生產技術指導,現場推介主推品種182個、主推技術100多項,展示近100臺套適用于水稻生產、丘陵山區的農機產品。
會議強調,各地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順應天時,抓緊開展春耕備耕工作,力爭在“清明”前后基本插完早稻。一要重視結構調整。從春耕生產入手,優化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多種特色、優質、高效產品,增加高端產品供給。優化區域布局,加快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農業區域結構布局。優化經營結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信息服務和指導,確保結構調整順應市場要求。二要推進綠色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整治行動,堅決杜絕假劣農資和禁限用農藥流入生產環節,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三要強化科技支撐。圍繞解決農業發展重大瓶頸制約,集中力量組織科研攻關,盡快形成一批“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集成示范一批技術模式,遴選推介一批成熟適用技術,引進開發一批適合各地實際的農機裝備,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廣泛開展“科技、農資、農機”三下鄉活動,引導農民使用良種良法。四要加強服務指導。加快春種、春播和辦田進度,爭取季節主動權。創新服務方式,開展“訂單式”服務,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市場信息,組織農機跨區作業,推進機耕、機播、機插等社會化服務。加強植物疫情和病蟲害防控,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責任和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