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至7日,副省長鄧海光率省府辦公廳,省農業、水利、林業等部門負責同志先后到河源、惠州兩市調研督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
鄧海光強調,要認真學習宣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突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下大力氣加快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因地制宜、持續用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步伐,不斷擦亮嶺南農產品品牌。要充分發揮設施農業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設施農業經營主體和品種結構多元化發展,持續提升設施農業規模、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農產品檔次和品質,做大做強做優農業龍頭企業,努力打造集科研開發、種苗繁育于一體,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多功能現代農業龍頭科技園,實現農村農民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融合,帶動農村農民增收致富。要認真按照省的要求,科學規劃好新農村建設,突出鄉村風貌和嶺南特色,持續推進村容村貌美化綠化亮化,不斷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要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著重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讓農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真正得到實惠。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讓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加強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種養產業,著力發展好林下經濟。要持續改善修復中小河流生態,不斷提高河流防洪減災能力,尤其要加強河道環境綜合治理和建后管護,真正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