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將滿三周年。三年來,廣東自貿區共形成385項制度創新成果。
截至2017年12月,廣東自貿區累計新設企業21萬家,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639家,實際利用外資128.5億美元。在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化粵港澳合作等方面,廣東自貿區有力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亮點
三大領域改革創新成果不斷三年來,廣東自貿區不斷深化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和金融開放創新等三大領域改革:——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管理制度。區內負面清單縮減至95項,99%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備案設立,辦理注冊時間從10多個工作日減少到最快2個工作日。
——打造安全高效的國際化通關服務體系。探索建立高水平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貨物申報上線率達99%。實施“互聯網+易通關”改革,一般貨物進出口平均通關時間降低42.6%。——建設金融開放試驗示范窗口。截至2017年12月,區內229家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匯入金額429億元,企業備案43個人民幣資金池。
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強創新。三年來,廣東自貿區開放與創新步伐從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延伸,擴展至“一帶一路”建設。
計劃
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示范區下一步,廣東自貿區將積極爭取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示范區,發揮輻射引領功能、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全面對接國家戰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示范區,加強改革攻堅,推進重點專項改革加快落地。
其中,廣東自貿區將重點探索在“一國兩制”和CEPA框架下,與港澳加強在服務貿易自由化及規則對接、產業互補、資源共享、交通互聯、信息互通等方面合作。
同時,進一步放寬港澳金融、商貿、法律、航運物流、電信等領域的準入、資質和經營范圍限制,探索與港澳服務業市場管理標準相統一的行業管理制度。
權威發布
省自貿辦發布“廣東自貿區三周年制度創新最佳案例”
30項最強改革亮點“連連看”
4月20日,省自貿辦發布30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周年制度創新最佳案例”。綜合廣東自貿區內企業和專家學者推薦意見,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和金融開放創新三大領域各10個最佳案例“出爐”。
1 投資便利化十大最佳案例
1.企業專屬網頁政務服務新模式
做法:為每家企業配備一個定制版專屬網頁,提供企業網上政務服務唯一入口,依托政務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便捷化、個性化、一體化的政務服務。
成效:截至2018年3月31日,已為廣東自貿區內近30萬家企業開通企業專屬網頁,并在全省13個地市推廣使用。
2.全國率先推出“商事主體電子證照銀行卡”
做法:該卡以營業執照信息為基礎,集合企業其他登記、許可、備案、資質認證等證照基礎信息,具有政府服務社會“一卡多用”功能。
成效:目前,中行、建行、農行、廣發等近10家銀行已加入相關體系,至少為注冊企業節省1/3辦事時間。
3.實行“一顆公章管審批”
做法:首批將7個部門共76大項143子項審批劃轉至南沙行政審批局統一實施,率先在企業登記注冊、投資項目備案(核準)和企業投資建設工程審批等領域實施“一顆公章管審批”。
成效:2017年12月18日運作以來,共完成接件32015件,辦結率達95.7%;企業設立、投資項目審批用時縮減了2/3。
4.“三單一平臺”事中事后市場監管新模式
做法:以大數據監管平臺為依托,在市場監管領域創新性地引入市場違法經營行為提示清單、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罰清單、失信商事主體聯合懲戒清單等管理模式。
成效:三項清單實施3年多來,為企業提供了5萬多次的法律查詢服務,實現對企業“零罰款”。
5.社會投資類項目全流程審批改革新模式
做法:通過施工許可分階段發放降低工程建設成本,以搭建跨部門一站式審批平臺大幅壓縮獲得施工許可證審批時限。
成效:企業辦理施工許可證與政府對接部門由20多個縮減至1個,施工許可辦理手續個數從35個縮減為16個,縮減比例超過50%;政府審批時間由原來的30天縮短至13天,縮短超過50%;投資方110天便能開展地下基礎施工,壓縮超過30%;審批類費用降幅超過20%。
?6.探索一般企業商事登記確認制改革
做法:對不涉及準入負面清單、商事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的一般企業設立登記,改革商事登記許可制,實行登記確認。
成效:對企業商事主體資格進行自動審查確認,實現“無人審批”,申請人辦理營業執照只需10分鐘。
7.全國首創跨境繳稅
做法:全國首創“跨境電子支票繳稅”、V-Tax遠程可視自助辦稅系統等,為港澳納稅人提供導航式智能流程指引和稅務人員遠程服務,實現跨境辦理涉地方稅費業務。
成效:港澳和異地納稅人實現涉稅業務辦理“零跑動”、跨境辦稅“同城同質”,以及能隨時隨地查詢和打印稅收票證。
8.電力供應體制改革新模式
做法:發布全新《供用電營業規則》,推行低壓供電模式、全面實施預購用電等電力供應機制創新,并成立全國首家增量配電網混合所有制供電企業。
成效:遠景供電可靠率高達99.9995%,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小于2.5分鐘。單一用戶一次性受電工程投資節約率達80%,用電報裝從59天壓縮為10天。
9.打造“微警認證”應用服務平臺
做法:2017年12月25日,借助“微警認證”平臺在微信上簽發全國首張“身份證網證”,在手機端提供國家法定證件級身份認證服務。
成效:累計注冊用戶逾360萬人,提供各類身份認證服務逾1800萬次,如退休人員養老待遇領取資格移動端認證業務惠及70萬人次。
10.蛇口實行“前港—中區—后城”綜合開發模式
做法:前海蛇口片區首創港口、園區、城市三位一體綜合開發模式,以合作機制調動社會資源,實現了港、產、城聯動,協同政府、企業和各類資源。
成效:該模式不僅推廣至漳州、重慶、天津、青島等地,更“走出去”拓展至白俄羅斯、吉布提、斯里蘭卡等國。
2 貿易便利化十大最佳案例
1.全球質量溯源體系
做法:境內外企業將商品質量信息導入“智檢口岸”平臺,商品抵達口岸后,檢驗檢疫機構通過溯源體系實施精準監管、快速驗放;商品進入流通環節后,消費者、企業及監管部門通過溯源碼或網頁查詢快速獲取全鏈條溯源信息及特殊狀態提醒。
成效:該體系已涵蓋全貿易方式和全商品品類,京東、唯品會、美贊臣、四洲等180余家知名企業加入工廠級溯源,共發碼5331萬個,溯源商品貨值達534.63億美元,查詢人次達542.34萬,納入APEC成員國第二批復制推廣項目。
2.CEPA框架下粵港澳商品、食品等通關便利化
做法:創新粵港澳關檢合作監管模式,對供澳建材綜合運用一次申報、分批出境,對珠澳小商品簡化歸類、匯總申報,對港澳產食品實行進口食品檢驗前置,對電動自行車、一次性衛生用品等進口產品實行第三方采信認可,對珠澳陸路口岸小客車機檢檢查結果參考互認等創新制度。
成效:橫琴片區實行“一次申報、分批出境”后單批次貨物通關時間從20分鐘縮短至3-5分鐘;珠澳陸路口岸小客車通關時間節約40%;橫琴和南沙片區被抽查送檢的進口食品從原7-11個工作日縮短到目前2-3小時內;橫琴和前海蛇口片區對電動自行車、一次性衛生用品等進口產品實施第三方檢驗結果采信。
3.原產地證智慧審簽
做法:運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基于簽證數據搭建的智能審單數據庫和基于風險評估制定的審單規則,建立原產地證智慧簽證系統,對判定無風險的證書實行系統自動審核及電子簽名。
成效:“智慧簽證”系統審核證書的準確率可達99%以上;2017年,前海蛇口片區完成7種證書的智慧審簽9041份,減免關稅約1339萬美元,相關證書審簽效能提升80%;南沙片區共簽發各類優惠原產地證書4819份,減免關稅近1000萬美元。
4.“智檢口岸”一體化改革
做法:全國首創“智檢口岸”工作新模式,企業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均可在互聯網免費、無紙化申報。
成效:市場采購出口商品通檢時間由2到3天縮短為16分鐘,港口業務量年均增速超過30%;實現跨境電商平均通檢時間105秒:“CEPA食品”2017年進口量同比增長100%;平行進口汽車口岸通檢提速3倍。
5.貨物通關“線上海關”樣板間
做法:通過互聯網將通關業務事項遷至線上辦理,已建成“易通關”平臺、“關郵e通”、“穗關在線”移動端,覆蓋五個領域227項業務。
成效:2017年,廣州關區進出口貨物通關時間分別較2016年全國海關進出口通關時間壓縮49%、62%.“互聯網+自主報關”報關單數約136萬票,進口貨物通關成本降幅最高為六成,出口貨物通關成本降幅最高為八成。
6.粵港貨物進出境快速通道
做法:創新實施“粵港跨境貨棧”監管制度和“深港陸空聯運”模式,打造粵港貨物進出境快速通道。
成效:“粵港跨境貨棧”物流轉運時間比傳統操作快3-7工作日,為加貿企業節省多達70%以上成本。“深港陸空聯運”可為企業節省1/3物流成本,節約1/4物流時間。
7.跨境電商B2B交易結算一體化解決方案
做法:前海蛇口、南沙片區打造全新的跨境電商B2B交易結算產品,解決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面臨的訂單批量小、品種多、頻次高的問題。
成效:2016、2017年前海灣保稅港區跨境電商出口貨值分別為1.77億、3.74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38%、112%。
8.粵港澳游艇“自由行”
做法:率先實施“定點停靠,就近聯檢”新型便利通關模式,簡化了港澳游艇出入境通關手續。
成效:2017年7月24日,南沙實現粵港澳游艇自由行首航。橫琴長隆游艇碼頭基礎設施也基本建成。
9.打造“全球中心倉”
做法:在“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基礎上構建“一區多功能,一倉多形態”模式,使原來需要存儲于多個地區、多個倉庫的多種物流及貿易形態可以在自貿區內的一個中心倉內一站式完成。貨物可非報關入區,區內貨物可以在不同賬冊間“結轉”。
成效:前海蛇口片區一家企業通過將900萬歐元的保稅貨物由保稅賬冊轉電商賬冊,共節約費用約100萬人民幣,節約時間20余天。
10.國內首創澳門單牌車便利入出橫琴
做法:通過網上申報審批、一線口岸通關驗放、二線通道越界監管,實現“前中后”全覆蓋便利入出橫琴島,并簽發第一批單牌車車險保單。
成效:2016年12月政策實施以來,申請入境、續期、添加駕駛員等澳門機動車入出橫琴申請超過2300項,為800多輛澳門單牌車入出橫琴提供服務保障。
3 金融開放創新十大最佳案例
1.CEPA框架下率先放寬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上限
做法:匯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東亞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于2017年12月7日正式開業,港資合并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
成效:加上已開業的廣證恒生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前海招聯消費金融公司、恒生前海基金管理公司、大西洋銀行橫琴分行,CEPA框架下對港澳金融業開放政策在廣東全面落地。
2.發行國內首只支持再生紙項目運營的綠色債券
做法:2018年2月,注冊金額40億元人民幣的“廣州越秀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成功發行。
成效:綠色債券發行拓寬了自貿區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減低企業融資成本。
3.全國首創央地合作私募基金信息監管服務平臺
做法:深圳證監局和前海管理局共建深圳私募基金信息服務平臺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監管+自律+服務”模式,利用機器學習加入監管經驗,破解私募基金“多、雜、亂”監管難題,實現風險及時預警。
成效:2017年4月上線以來,累計接收報送私募基金管理人1974家,私募基金產品6660個(管理規模10962.99億元),累計報送投資者67704戶次。共發現103家疑似異常機構,累計開展80多次核查工作,其中5家違法線索移交公安機關立案。
4.全國首創全線上、自助式、小額循環貸款產品“微粒貸”
做法:針對小微企業、大眾客戶貸不到、不及時、不方便的貸款痛點,微眾銀行開創性地將消費金融與社交大數據相結合,推出標準化手機移動端自助式、小額信用、循環使用貸款產品“微粒貸”。
成效:2015年5月推出以來,成功開通客戶已達1302萬,已借款客戶達357萬,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67座城市;累計發放1423億元,貸款余額已達422億元,貸款不良率僅為0.28%;聯貸平臺上線投產合作機構25家,已實現發放微粒貸870億元,有效支持了221萬大眾客戶的緊急融資需求。
5.全國唯一設在總行之外的總行級CIPS清算中心
做法:農業銀行作為CIPS系統的架構設計參與者和直參行,將總行CIPS清算中心設立在前海分行。
成效:落地運營以來,清算跨境人民幣往來業務共計6.5萬余筆,金額總計7300余億元,日均清算250筆,金額30億元。
6.全國首單依托交易平臺實現的不良資產跨境轉讓項目
做法: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作為國內唯一一家獲批不良資產跨境業務的金融資產交易所,試點開展跨境債權轉讓業務,2016年完成全國首單依托交易平臺實現的不良資產跨境轉讓項目,交易金額2340萬美元。
成效:不良資產跨境轉讓業務進一步緩解境內各類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其他非銀金融機構處置不良資產的壓力,盤活信貸存量,釋放金融風險。
7.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國家平臺上線運營
做法:橫琴片區搭建全國首個金融創新知識產權運營交易平臺“七弦琴國家平臺”,初步形成以知識產權跨境交易、質押融資等金融創新為特色的線上交易系統。
成效:平臺注冊會員8.69萬個,開設各類店鋪104家,已完成500萬元交易額,儲備代售專利5000余件,2017年線下完成各類專利交易192件。同時帶動珠海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規模共計9390萬元。
8.全國首創互聯網金融仲裁服務平臺
做法:設立國內首個專門解決金融糾紛的互聯網仲裁平臺,由互聯網仲裁當事人及仲裁員、互聯網仲裁核心業務處理、互聯網仲裁委管理三大子系統構成。實現與國內互聯網交易金融平臺對接,實現在線批量受理、辦理來自各平臺互聯網金融糾紛案件。
成效:改變傳統仲裁方式,仲裁效率高,小額互聯網金融糾紛案件適用速裁程序從組庭到裁決最快只需6天,適用普通程序案件只需10天。
9.試點QFGP、QFLP和QDIE跨境業務
做法:在全國先行先試開展合格境內投資者境外投資(QDIE)、合格境外一般合伙人(QFGP)和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等跨境業務試點。
成效:這些跨境金融創新業務吸引國內外資本支持自貿區實體經濟發展,QFGP、QFLP和QDIE制度下的企業和產品自設立以來均運行穩定,投資人反映良好,資管凈值穩步升高。
10.全國首單美元結算的跨境船舶租賃資產交易
做法:2017年10月30日,工銀租賃香港公司將境外一艘名為“海闊”的香港籍大靈便型散貨船在廣州航運交易所船舶交易平臺以美元標價掛牌出售,最終由福建客戶競得,成交價840萬美元。
成效:突破從單向跨境資產交易業務(跨境進口)到雙向跨境資產交易業務(跨境進、出口)的功能完善;金融機構(工銀租賃)作為境外船東,首次在境內第三方資產交易平臺處置境外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