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囑托
●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越是這樣越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日前,廣東省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第八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正式授牌。廣東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總數達165項,位列全國第四。
悠久燦爛的文化傳承、獨特的自然地理,為廣東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廣東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深入歷史街區、文化地標和文物館,強調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要求我們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敬畏歷史、敬畏文化、守住根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廣東用心用力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大力推進嶺南文化“雙創”工程,將之列為文化強省建設“六大工程”之一,加強文化資源系統保護整體保護、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
打造廣州永慶坊、潮州牌坊街、汕頭小公園等城市文化名片,擦亮粵劇、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等文化名片,創新展示展演“盤活”館藏文物……在廣東大地,那些承載千年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充滿盎然生機,推動嶺南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延續城市文脈
用“繡花”功夫留下街區記憶
近年來,潮州正變身為“古建筑博物館”:廣濟橋的18座亭屋、12座樓閣全面勘察加固,復建中的潮州鎮海樓(舊府衙)漸露雛形。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正是在視察潮州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城區,彰顯城市特色,增強文化旅游內涵,讓人們受到更多教育。
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廣東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通過“微改造”“微更新”,為一片片歷史文化街區找回了活色生香的煙火氣,留住城市的“根”與“魂”。
在潮州,隨著古城提升行動計劃的出臺,“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啟動,讓海陽縣儒學宮、李厝祠、黃尚書府等文物建筑重獲新生。
“我們要讓每一座文物建筑有故事可講、有價值可尋?!背敝莸胤轿幕瘜W者吳志敏介紹,為保護古城的歷史肌理,“微改造”修繕方案細化到“一墻一策”,還特意請來一批傳統工藝精湛的老匠人。
在汕頭,隨著“八個一批”工程的制定和實施,公園的中山紀念亭、百貨大樓、老媽宮戲臺等“老汕頭”魂牽夢縈的人文地標更加光彩照人。其中小公園開埠區的中山紀念亭街區和西堤街區成功入選第三批省歷史文化街區。
歷經3年改造,廣州永慶坊上榜首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更好賦能“老城市”與“新活力”在這里交織生輝。6月12日,廣州非遺街區(北京路)線上線下同步開放,以“永不落幕的花市”續寫千年商都傳奇。
系統保護、整體保護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體系在全省各地不斷健全完善。
去年,廣東已實現“縣縣均有歷史建筑”的年度工作目標。截至今年4月,全省104片歷史文化街區已完成掛牌。在全省4050處歷史建筑中,已設置保護標志牌的有3767處,完成測繪建檔的有2607處,歷史建筑認定總數居全國前列。已掛牌古樹名木達到3.08萬株。
更多國家級平臺加持助力廣東歷史街區保護上臺階上水平。國家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以來,非遺及其人文、自然環境整體保護得到持續提升;潮州文化(湘橋)生態保護區以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契機,大力推介潮州這座“活著的古城”,加速推進“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做實保護傳承
擦亮嶺南文化瑰寶風采
“項目成功晉級省級非遺,這是給我們手藝人最好的榮譽?!弊罱?,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釘金繡裙褂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唐志茹帶著她制作的嫁衣來到非遺墟市。
對于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在2020年來廣東視察時,總書記曾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民俗民情,造就了廣東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我省有國家重點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按照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廣東持續普查摸清“家底”,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扎實做好非遺保護傳承工作。
今年正式實施的《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率先在省級層面探索認定傳承群體,并對傳承人實施動態管理。根據規劃,到2025年,廣東將完成50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組織非遺傳承人群參加研修和培訓累計超過1萬人。
粵劇、嶺南美術、廣東音樂……經過創新演繹,嶺南文化瑰寶正煥發蓬勃生機:首部4K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登上中國戲曲電影票房之巔,廣東畫院畫家集體共譜16米國畫巨制《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廣東出品”音樂作品《向往》《燈火里的中國》等成為新的主旋律經典作品。
一手抓非遺保護,一手抓文物保護。2020年來廣東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這為廣東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引航指路。
廣東是考古資源涉及年代最全、遺址類型最豐富、田野和水下考古并駕齊驅的省份之一,近年來重大考古發現頻頻囊獲“國字號”重要獎項。
10年間,廣東有3個考古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個項目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3個項目入選“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南海I號”出水文物總數達18萬件(套),正積極打造世界級的考古品牌。
先后出臺省革命遺址保護條例、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行動計劃等政策法規,首次公布省革命文物名錄,專門設立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資金,率先建立“歲修”制度優先用于瀕危革命文物搶救性保護……近年來,廣東推出一系列實招硬招,形成多管齊下效應,更好保護利用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
注重活化利用
激發穿越歷史獨特魅力
疫情發生以來,省博物館“云展覽”服務別開生面,引入VR、全景等數字媒體技術,精心布置近20個虛擬展廳。只需觸碰手機屏幕,觀眾就能隔屏一覽文物風采,觸摸歷史厚度,感受遺產魅力。
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全面激發獨特魅力、釋放動人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來廣東視察時曾指出,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氣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
按照總書記的精準指導,廣東大力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加快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今年,廣東推出“一十百千”博物館發展計劃,加快建成全省館藏文物數據庫。“博物館之城”建設熱潮也在全省蔚然成風。從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運用沉浸式展陳,到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推出“博物館智慧文創商店”,全省各大文博機構使出渾身解數,讓館藏文物“活”起來、“火”起來。
從南粵古驛道到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文旅深度融合將散落廣東大地的文化瑰寶“串珠成鏈”。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推出歷史文化游徑、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精品線路、片區超400條(個)。
“通過豐富多彩的定向大賽、文化之旅、研學活動等,讓城市里的年輕一代,順著古驛道沿線,走到鄉村去。”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說,廣東通過對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帶動鄉村振興,讓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形成有機整體。
上百萬青少年踏足南粵古驛道,兩批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出爐,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推出超200個研學課程、吸引超6萬名游客學子……一條條有深度、有熱度、有故事的文旅線路,將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傳播得更遠更廣。
根脈不斷,生生不息。
學思踐行總書記囑托,廣東正深入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推動嶺南文化瑰寶釋放歷久彌新的時代魅力,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融入中華文化大美,在國際舞臺上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沿著足跡看變化】
?、倩泟∷囆g博物館:推出線上展示和藏品賞析
今年6月,現代舞、傳統戲劇、青年劇場等相繼走進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拉開了表演藝術月的序幕。超過30組藝術家團隊匯聚永慶坊街區舞臺、粵劇藝術博物館,帶領市民開啟古今文化藝術交融的體驗之旅。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曾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
經過3年多努力,粵劇藝術博物館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擴大開放區域、開發文創產品、促進文化交流,成為展示、弘揚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過爭取各界捐贈、擴大征集購買渠道,博物館藏品愈加豐富,累計新增入藏300余件藏品,總藏量5000余件/套,為保存保護粵劇發展史料物證、開展科學研究和展示應用奠定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粵劇藝術博物館持續探索數字博物館建設,先后開展館藏品數據采集、虛擬漫游導覽、音視頻數據庫搭建、歷史文獻電子書制作等工作,推出線上展示和藏品賞析,讓觀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服務。
舉辦“粵韻留聲 片刻永恒——館藏粵劇粵曲黑膠唱片展”等專題展覽和“粵劇嘉年華”“穗港澳粵劇日”等賽事活動,通過多元展示嶺南藝術面貌,粵劇藝術博物館不斷擴大嶺南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
②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完成館藏僑批數字化處理
近日,汕頭市檔案館傳來好消息,繼熱心人士無償捐贈僑批檔案后,這里的實物達到8萬封,是原來館藏量的2.2倍,成為國內實寄僑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國家檔案館。
2020年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僑批文物館(現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強調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過去1年多來,汕頭把征集、收藏、整理僑批檔案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僑批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大力推動開展僑批記憶工程。為此,汕頭市檔案館增設僑批檔案部,原僑批文物館也作為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交由汕頭市檔案館負責管理。
在理順僑批檔案管理體制后,全部僑批檔案實物被轉移到符合國家檔案保藏標準的僑批特藏庫,建冊建檔、集中管理。對3萬件破損較嚴重的僑批原件,汕頭市檔案館進行了搶救修復,對新增加的僑批檔案4萬多件進行著錄,并完成全部館藏僑批數字化處理。
去年6月,原汕頭僑批文物館完成提質升級,“汕頭市檔案館僑批分館”正式掛牌并全面對外開放,推出“潮汕僑批檔案精品展”。